开篇的话:
2003年初,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开展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决定:用两年时间,集中人、财、物等力量,围绕“路、水、电、校、医、办、池”七件大事,集中解决革命老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读书难、医疗难等突出问题,通过老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开展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两年间,市领导率先垂范,多方协调解决老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多次到联系村现场办公,把联系村建设成老区大会战的示范点。各驻村工作队在老区长期蹲点,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共谋发展。离退休老同志情系老区发挥余热,不顾年老体弱,为老区人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筹集款项、规划蓝图。在各级领导和包村单位的关心支持下,老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蓝图变成了实景。两年大会战使我市革命老区面貌焕然一新,老区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现在,两年大会战已基本告一段落。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架起一座连心桥——老区建设大会战:“三个代表”的生动实践》栏目,报道大会战取得的显著成效,记述两年间老区发生的喜人巨变,讴歌这一惠泽老区人民的“民心工程”,敬请读者垂注。
 北流新圩镇覃冲村在老区建设大会战中修好了水泥硬化公路。
驱车行驶在我市革命老区的道路上,我们记者一行10多人不禁感慨万千:往日那些狭窄、坑洼的道路如今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大、平坦的四级以上公路。 短短的两年时间,我市革命老区的道路就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记者沿着革命老区的道路细细追寻。 烂路,群众心中的痛 走在北流市新圩镇覃冲村的水泥路上,记者非常惬意。而在建成这条水泥路之前,村民们却是苦不堪言。一位村干部向记者讲述了他那亲历的辛酸往事。 以前,从新圩到覃冲,村民们要走将近5公里的羊肠小道,道路狭窄、坡陡、弯多,一些路段甚至要经过悬崖峭壁,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深潭,曾有3位村民骑自行车不慎而摔死于悬崖深潭之下。因为行路难,山上的农产品无法外运,山下的商品也很难运进来。虽然几年前开通了乡村公路,但也只是简易的村级道路,加上无钱维护,路面到处是坑坑洼洼。当时外出打工的村民乘车到山脚,司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继续往前走了,村民只好步行5公里的路回家。直到去年,在市政府办等包村单位及广大村民的努力下,完成硬化了5公里多的道路,村民们才迎来了春天。 其实,在两年前,我市许多革命老区村的道路也如覃冲村一样,不仅村民们深受行路难所困,而且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修路,是大势所趋,是当务之急。2003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我市拉开了序幕。 修路,热浪滚滚而来 虽然现在大部分革命老区村的道路建设已经告一段落,但聆听村干部和村民描述当时的情景,记者仍感到热血沸腾,深深被革命老区村农民修路的迫切心情所感动。 “我们只要拿出讨媳妇、建大屋的精神和决心,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在覃冲村集资修路动员大会上,一位村民慷慨激昂地说。 “我们当村干部,就是要修好这条路,否则就不用当村干部了。”博白县亚山镇互卫村一位村干部如是说。 是呀,有了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我市广大人民同心同德,在革命老区道路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解决道路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我市社会各界一呼百应,慷慨解囊,从市领导、离退休老干部、各部门单位领导,到普通干部职工、学生、群众,都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老区人民发扬老区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资金不足,老区人民就自掏腰包,并广泛发动经济能人、外出经商和务工老乡捐资。修路需要占用自家的土地、房子,老区人民义无反顾地让道。人手紧缺,老区人民就放下手中农活,为道路建设投工投劳。 北流市六麻镇端寨村的经济能人林坤、林勇、陈振才、林照永4人毅然捐资共4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 陆川县月垌乡70多岁的孤寡老人黄培保主动把自己效益好的0、4亩淮山挖掉,无偿支持道路建设。 …… 在老区道路建设中,象这样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这种热情和干劲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浪潮,涌到全市老区的各个角落,一条条民心路、致富路在轰轰烈烈中展开修建。 路通,人人欢欣鼓舞 来到博白县亚山镇互卫村,一位村民向记者走来,兴高采烈地唱道:“一唱互卫公路好,汽车摩托路上跑,出入方便人人赞,坐在车上心自豪……”这位村民告诉记者,他所唱的是互卫村修通公路后,当地老百姓编写的山歌快板《十唱互卫公路好》。 互卫村是一个拥有6120人的大行政村,该村通往外界的是一条5公里长的非常难走的小路,农产品在坑洼不平的小路上通常被碰坏、压坏,村民常常为此叫苦不迭。在市委书记高雄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该村广大人民万众一心,捐资投劳,奋战12天,修好了5公里长的四级公路。 路通了,行路方便了,农产品运输通畅了,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谈到路通给村里带来的益处,村支书刘锡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公路修通后,外地客商竞相到村里来收购各种农产品,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黑皮冬瓜、甘蔗、淮山、法国豆、荷兰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成倍增长,形成了规模种植,村民们的收入迅速增长。 路通财通,村民们又岂能不笑。其实,笑的人远不止互卫村的村民们,许多老区村的村民们都受益于老区大会战,受益于道路建设,他们为此都欢欣鼓舞。据了解,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我市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公路建设总投入31832.29万元,其中浦宝二级公路、玉桂二级公路实际完成投资16300万元;四级公路、乡村道路520条,完成投资15532.29万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受益人口108万人。 采访结束,记者走在老区的平坦道路上,前方的路在脚下延伸,老区的明天将迎来一片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