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白县水鸣镇联合村的小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蒋寿荣摄)
真情系着老区人,敢叫村校换新颜。老区大会战开展两年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村级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共189个,共投入资金6742.8万多元;拆除危房36579平方米,新建教学楼89幢,完成改造校舍、拆除D级危房、平整运动场地、硬化道路、修缮围墙、绿化校园面积约35.99万平方米;组成支教工作队援助学校424所,共捐款1188万多元,新建校舍达26万平方米;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折款总额约381.968万多元。
两年时间,老区村级学校的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近3000名辍学学生重返学校读书,免去学杂费约150多万元。在这当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颂、可敬、可赞的感人事迹。
领导率先垂范
老区大会战开始后,市四家班子领导带头到偏远的山区蹲点包村,身体力行地深入调查研究,努力解决包村学校的危房改造问题。市委书记高雄下到所包的村博白县亚山镇互卫村,发现村小学办学条件极差,校舍破旧不堪,便发动社会各界捐款,筹措30万元资金,拆除危房,建起6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市四家班子其他领导也亲自筹款,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并参与劳动,检查工程质量。在市四家班子领导的带动下,市直部门、各县(市)区、乡镇领导都深入各包村点坐镇指挥,使全市189个危房改造工程项目都能如期完成建设,从而改变了我市老区村级小学的落后面貌。
多方筹措资金
学校是我家,建校靠大家。为了让子孙后代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市广大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工投劳建学校。两年来,全市有150多万人次参与了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共筹措资金6742.8万多元,较好地解决了危房改造中的资金问题。群众投工投劳350万个工日,新建校舍26万平方米,有170多个拖拉机手义务献运沙石木料。
福绵管理区樟木镇三塘村,是市教育局、审计局、贸促会、财经学校等包村单位的联系点,他们和500多名村民义务投工拆危房建新楼1780平方米,投入1100多个工日平整场地,为建校赢得了时间。65岁的五保户胡祥超带领3个五保户投工15日,搬砖拉手推车。他说:“我虽然无子女读书,但政府给我五保户待遇养老,我也要尽一份力报答政府,为建校贡献一份力量。”北流市新荣村砖厂老板冯照勋捐出红砖5万块,建好300平方米的教学楼,受到群众的赞扬。博白县文地镇茂名村黄愿鹏、黄仁勇、黄平平3个青年在广东打工,当得知他们曾经就读过的小学要拆危房重建教学楼,资金有困难时,每人毫不犹豫各自拿出2万元血汗钱捐给村小学。他们还动员其所在公司900多名员工捐资19万元给小学建校,在村民中引起震动,促进了500多村民共捐款28万元,建成了一栋3层900平方米的教学楼。文地镇3青年捐巨款建村小,被人们传为美谈。
学校焕然一新
在村级学校危房改造中,189所村小学校成为当地漂亮的建筑物。过去因为办学环境住宿条件差,全市约有近千名老师打报告调离村小学,到环境条件好的学校任教,有的甚至打报告辞职不愿当老师。随着村级小学环境的变化,原先不愿干的老师又收回报告,继续留在村小当老师。樟木镇三塘村小学,过去是泥巴房校舍,四面来风,又是最边远的山区村小学,很多你不愿到这所小学任教,学校为找不到老师而发愁。新教学楼建好后,有19名支教招聘老师争先报名到这所村小学当老师。有一个村里姑娘,师范毕业后一直不愿在村小学任教。了解到本村小学危房改建成教学楼后,她辞去玉林一家幼儿老师的工作,返乡请求任教。真是村小学危房改造大变样,飞出去的金凤凰又飞回山里的村小学了。
由于危房改造,使中小学的校点布局更加合理规范,扩大了学校的规模,方便了学生入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和老师的工作条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仅博白县就有1123名辍学学生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并免去其学杂费共50多万元。北流市有10所小学受益,服务人口达6.4万多人,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99.8%,比没有危房改造前提高了1.6%。革命老区村级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深得民心、顺合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