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近年来,我市开展乡村道路建设大会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的目标。乡村道路的日益完善,加快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我市广大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交通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去年11月份起,我市又开展了新一轮农村通达工程建设大会战,力争迅速使全市所有的农村通上公路,连上致富之路。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专栏,专题报道农村通达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有8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我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有不少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条就是交通。“要想富,先修路”,只有把农村地区的交通问题解决好,才能铺设农村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地级市成立以来,我市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九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8亿多元,公路标准、总量、通达深度得到较大幅度增加和提高,尤其是2001年开展乡村道路建设大会战以来,我市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001年以来,我市投入地方公路建设资金2.5亿元,建成了23条297.5公里的通乡油路和水泥路,完成了14条总长206.8公里的通乡等外路的建设,通乡油路和水泥路里程比建市初期增长了6倍,全市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乡乡通等级路的目标。此外,建成村级道路126条683公里,屯级路657条1257.4公里,其中村级水泥路(含通屯道路)14条125.1公里,全市112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汽车,65%的行政村通公路。目前,我市公路总里程2277公里,其中地方公路179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1.5公里。
但是,由于项目资金的落实未达到预期目标,地方筹资困难以及工程技术力量薄弱,尤其是桂平市、平南县有相当部分乡村地处偏远山区等原因,我市公路建设尤其是乡村道路建设还不够完善,与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通车里程少、公路等级较低、通达程度不高等,不能满足我市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需要。虽经各级交通部门不断努力,我市目前公路密度仍低于全区平均值,尚有386个行政村未通公路,约占总数的35%,还需要建设农村公路165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公路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为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自2003年起,我市交通部门根据区交通厅要求,决定开展农村通达工程建设,其中2003至2004两年修建105条里程共926.7公里,总投资17491万元,项目建成后通达公路的行政村194个。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修建“玉贵走廊”沿线乡镇的农村公路,其中2004年修建水泥路100公里,切实提高农村道路技术等级。目前,这两项工程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当前的重要任务,一是提高农村公路等级,二是使全部的行政村都通公路,真正构建成紧密、完善、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网络。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继续开展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的决策。全市交通部门决心克服资金短缺、建设环境趋紧等困难挑战,充分利用当前施工的黄金季节,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努力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记者张智荣、通讯员吴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