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份,兴安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以来,县城各单位、各乡镇积极行动,切合实际地采取了各种方法治理“脏、乱、差”。作为荣获全国重点乡镇、全国星火计划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示范镇、桂林市十佳乡镇等多项荣誉的溶江镇来说,在“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中更是独树一帜。他们通过致全镇人民公开信、实行垃圾箱工程和干部职工与镇区个体工商户结对子的形式,对镇区“脏、乱、差”现象进行了有效根治。
第一招:2000份《公开信》深入人心
随着“城乡清洁工程”活动在兴安县开展的如火如荼,溶江镇党委、人大、政府从该镇的实际出发,把治理环境“脏、乱、差”先治人们的思想作为切入点,适时地推出了《致全镇人民的一封公开信》的方案。《公开信》主要包括,近年来,溶江镇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为了保持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保持一个干净、卫生、舒适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要求全镇人民务必做到“三管六不”,即管住自己的手,不乱丢垃圾,不损坏花草树木;管住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粗话;管住自己的腿,不践踏草坪,不乱停乱放。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即行动,清扫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搞好环境卫生治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月29日,当2000份《公开信》散发到每一位镇区居民的手中时,得到了广大个体工商户的一致认可。在市场附近从事日用品批发的唐君表示,政府推出这样的做法,效果很好,镇区乱丢垃圾、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明显减少,对居民的思想触动很大。全镇的清洁卫生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靠大家,每一个人就应该自觉做到《公开信》中的“三管六不”。据该镇有关人员介绍,下一步他们打算从镇区移师到村屯,继续把《公开信》发下去,尽可能做到每一个村民手中一份,让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的意义深入人心。
第二招:1000个垃圾箱现身街头
除了散发《致全镇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之外,溶江镇还实行了垃圾箱工程。该镇党委书记蒋功合说,随着镇区的逐年扩展,居民人口的增加,市场流动人口的增多,环境卫生问题日显严重,脏、乱、差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镇区的形象和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除了从思想上,要求广大街道居民和村民引起重视外,另外就是从行动上要求他们积极推行垃圾箱工程。该工程指的是,镇区居民和摆摊的个体工商户必须自备一个垃圾箱,每天将生活垃圾自觉地装入箱,放在门口,等环卫工人到来时,一并清理;另外在桂黄公路沿线,马口岭、千家毛坪村口、盐铺、黄毛岭、白竹铺、下千家坪、搬迁户村七处由政府出资各建设一个大型垃圾池,根本解决村庄垃圾无着落现象。到目前为止,1000多个凝聚了干部职工大量心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垃圾箱、垃圾池全部派上用场,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三招:干部职工与个体工商户结对子
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环境卫生、文明建设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成效,溶江镇采用了干部职工与个体工商户结对子的新模式。蒋功合介绍,这一新模式是镇党委、人大、政府三家班子共同研究的结晶,是长效管理的一个具体体现。它主要体现在,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干部职工除了搞好本单位的环境卫生外,还与镇区个体工商户结成对子,从思想上、习惯中、日常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帮助和监督,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大局出发,自觉地搞好门前净化、美化、绿化,在镇区里不乱涂、乱贴、乱扔、乱倒、乱堆、乱摆、乱放。对于工作不力的个别干部职工,相应地制定了奖惩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干部职工与个体工商户结成对子已初显成效,在镇区里,极少见到垃圾,垃圾箱摆放井然,个体户自觉维修清洁卫生意识与日俱增。(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