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亚洲最清洁的城市,城市整洁给很多到过香港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区政府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面,重点突出,体制合理,投入巨大,教育先行,执法严厉等经验,值得内地城市借鉴。
重点突出 管理到位
一是做好街道清扫、垃圾处理等工作。全港有3500多名清洁工,所有街道每天至少清扫1次,商业及旅游地区每天要清扫4次,行人特别集中的地区每天要清扫8次。机动扫街车不分昼夜清洗街道。全港街道上设有近两万个废物箱、886个狗粪收集箱、218辆现代化的垃圾车每天清理垃圾。
二是重视与食物安全有关的环境卫生管理。全港有100多个公众街市和熟食市场(相当于内地的菜市场),政府对所有摊贩实行牌照管理和日常监管,卫生不达标的会被取消牌照,所有街市每个月至少有l天要全部停业,彻底打扫卫生。对食堂、茶楼、餐馆实行卫生标准分级制,不合格者随时取消经营资格,并规定茶楼必须有符合标准的卫生间才能开业。
三是严格管理影响市容的流动小贩、流浪乞讨人员和“小广告”。政府对流动小贩实行牌照管理,严格取缔无牌流动小贩。全港共有l91支小贩事务队,仅2005年就对小贩采取了114406次扫荡行动.遭法庭定罪的违例小贩个案就有22485宗。香港的综合援助措施对老弱病残的照顾比较到位,本港基本没有流浪乞讨人员,但在港岛商业中心铜锣湾闹市偶尔也能看到外来乞讨人员,香港警方多对其采取遣返处理。由于香港经济活动总体比较规范、市场秩序较好,特区政府规定未经允许在公共及私人地带张贴海报等是违法行为、发现后要检控处理,因此香港基本不存在困扰内地城市的“小广告现象”。
四是严格管理公交工具的环境卫生,比如不允许在公交工具上售卖东西、抽烟、吃东西甚至喝水,因此香港的公交工具总是特别干净。
五是确保公厕干净、舒适。厕所往往是一个城市物质乃至精神文明程度的缩影。香港几乎所有地方的厕所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公厕建设标准较高,干净舒适,24小时开放。香港现在正按新标准对公厕改造换代,要求公厕外形美观并有建筑艺术特色、空间宽敞、采用易打理的材料、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有残废人专用设备、有卫生巾箱及挂钩等设施.还要提供给婴儿换尿布的地方。
机构健全 体制合理
香港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较健全,食物环境卫生署是主要管理部门,审批与监管合一,执法力度大,工作效率高,管理成本低。食物环境卫生署对公众街市及熟食市场的档位以及持牌流动小贩等,统一审批发牌、统一管理,卫生管理不好的可以进行收牌处理,实现了批、管合一,监管力度大。香港的小商小贩对食环署的处罚一般都较认可。特区政府警务部门、特区法院紧密配合食环署,增强了政府管理城市的权威性。使执法效率和效力都非常高。食物环境卫生署对随地吐痰、乱抛垃圾、非法张贴街招或海报、犬只粪便污染街道等行为有处罚权,还对其他违反环境卫生管理的事项如空调滴水、楼房有虫鼠为患、店铺6米内有积存垃圾、遮阳篷积聚垃圾、食店占用公共地方等进行管理。食环署一旦发现相关违法行为,立即向违法人士发出传票,由法院审理和做出裁决,而且相关裁决95%以上都能得到执行。当食环署行政执法人员发出传票后,违法当事人持异议或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警察接到通知后15分钟内就要到达,对违法人员进行拘捕。
香港区域和地方组织也在环境卫生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有18个区议会,主要负责就地区事务向政府提供意见,并承担在区内推动环境改善和文娱活动。由于区议员大部分由地区选民直选产生,直接向选民负责,因此能积极主动地推动地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并对政府相关工作进行强有力的监督。香港的18个区都成立了地方清洁委员会,配合政府工作。
投入较大 人力充足
香港对环境卫生管理在人、财、物上投入较大,充分满足了现代都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实际需要。食环署由食物及公共卫生部、环境卫生部、行政及发展部三个部组成。其中环境卫生部主要负责饮食业的发牌和检查、市场和商贩的管理、公共洁净服务、墓地和火葬场的管理、防治虫害等方面。整个食环署公务员加各类雇员共有1.1万人,仅小贩管理工作人员就有2500人。在资金上,食环署年投入达42亿港元,仅小贩管理一项,政府每年的投入就达10亿港元。对公良街市管理每年投入也有5亿港元。在环卫清扫方面,香港乎均每个清洁工只负责3000平方米的地段。
教育先行 全民参与
香港对公民的环境卫生宣传工作做得很到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香港就推出“清洁小姐”形象,七八十年代又进行“垃圾虫”和“怒目相向”的反面教育,90年代推出“清洁龙”形象,2003年SARS暴发后又进行了“全城清洁、全民参与”的持续宣传。宣传方式可谓灵活多样,有电视宣传短片、电台声带、海报及横幅、媒体报道、洁净比赛、巡回展览、多种信息小册子等。
香港非常重视环境卫生的学校教育,将环境卫生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香港每年在不同季节举办多种多样的清洁主题活动,如夏天净滩、秋天清洁郊野公园、冬天清洁屋宇、除夕做“岁晚大扫除”,还有清洁公厕、管好宠物等“活动日”。位于尖沙咀九龙公园内的卫生教育展览及资料中心,由政府于1997年建成使用,占地上万平方米.专门用于向市民推广食物安全和环境卫生教育。
香港为新来港定居或工作的人士制作服务指南、开办卫生专题讲座,对外国籍家庭佣工派发各种语言版的“家居清洁”锦囊,对菲佣等要培训后颁发‘‘家居卫生”证书。特区政府统计,食环署2005年为市民举办的各类卫生讲座达2966场。此外,政府资助地区组织及慈善团体自发筹办市民参与活动,透过各区民政事务处邀请志愿人士成为“清洁香港大使”及成立“地区卫生纠察队”。以监察卫生黑点改善情况。
使用重典 严厉执法
香港对涉及环境卫生的行政处罚严、金额高、力度大、威慑力强,竭力形成一种‘‘绝不容忍"的文化。香港对随地吐痰、乱抛垃圾、非法张贴、犬只粪便污染街道最低定额罚款为1500港元,对情节严重的罚款数万港元,还可以判处违法人做义务社会服务工作甚至监禁高达6个月。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渔农自然护理署、房屋署、环境保护署、海事处、警务处等7个部门都被授予罚款等执法权力,执法的力度非常大。据特区政府统计,2005年全港因违反清洁条例遭检控的个案为22000宗,被定罪个案的罚款总额达到2900万港元。另外,对于垃圾堆积、水龙头损坏、空调滴水、私人住宅渗水等,食环署发现或接到举报后马上发出法定的“妨扰事故通知”,要求限时改善,否则会被检控。在店铺6米范围内积存垃圾的,由执法人员书面通知业主l小时内清理完毕,否则会被检控,初犯最高罚款为5000港元,再犯最高罚款1万港元。楼房发现有虫鼠为患,限期予以消灭,否则会被检控,最高可被罚款5000港元,滞交每日加罚500港元。空调系统滴水,一经裁定,最高可被罚款l万港元,滞交每日加罚200港元,并向法庭申请强制执行命令,加重处罚。违例占用公共地方,一经裁定,最高可被罚款l万港元及监禁3个月,滞交每日加罚300港元。由于这些规定威慑力强,违规者都会很快进行整改,2005年食环署共发出1336份“妨扰事故通知”,最后提出检控的个案只有3宗。
目前香港市民的3l%,共212万多人居住在政府资助的公屋,2005年底还有9万多个家庭在轮候等待安排住进公屋。特区政府对不讲卫生的公屋住户实行“清洁扣分制”。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高空掷物、乱扔垃圾等都会被扣分,扣分分3分、5分、7分三级。如在户外晒被子1次将被扣3分,扣满10分政府会发出警告信,扣满16分政府将取消租约,收回公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