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在全国享有盛誉。
按照大连市制定的《城市废弃物管理办法》,生活废弃物应该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倾倒或者堆放。并由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统一安排,对废弃物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在原来的清运过程中,大连环卫部门因为人力有限,也遇到过监管乏力,垃圾清运车时常晚点、工人工作随意无序的状况。
2004年,在经过调研之后,大连在西岗区环卫处开始了"西岗区垃圾清运实时处理信息化系统"试点运行。
经过两年的试运行,这套垃圾清运实时处理信息系统替代了西岗区原有的三台检查车和68名调度人员,降低油耗和车耗20%,每年节省资金近30万元。像这样在环卫设施配套建设上下功夫,出力气,是大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模范做法。目前,他们又在部分社区安装埋在地下的新式垃圾桶,既方便了百姓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又有限阻止了流浪宠物和拾荒大军拣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基本杜绝了环卫设施被人为破坏。
辽宁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阶段性特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改观市容环境面貌,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功能。
一、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主要成果
1、小街小巷改造工作进一步深入,市民的出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各市按照路面、路灯、排水、人行步道、绿化、管线等同步操作要求,改造一条路,完善一条路,美化一条路。目前,全省已经投资2.1亿元,完成改造小街小巷1127条、574万平方米。
2、居民小区改造工程全面展开。以“绿、净、美、安”为目标,以拆扒居民区违章建筑,实施软、硬全覆盖,建设休闲庭院为主要内容,对全省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没有物业管理的旧居民住宅区进行了综合整治。
3、城区内“摸黑路’’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在进行小街小巷整治活动的同时,各市启动了“摸黑路"整治工程,全省共投资5700 余万元,安装、维修路灯6500余盏,努力解决居民区“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问题,既方便了市民夜间出行的困难,又维护了社会治安秩序,确保了市民的人身安全。
4、大力改善居民住宅楼道环境,采取各种措施对楼道卫生等方面进行整治。沈阳市按照每平米0.8元,确定全市在7月1日前完成楼道房屋7619栋、32230个楼道、3211万平方米。
5、实施沿街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内厕开放”,努力解决市民“如厕难”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全省共投资2.9亿元,植树造林2888万株,新增绿地2191公顷,新建公共绿地850公顷,努力建设以种植树木为主,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7、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整治效果明显。全省各市都按照方案的要求,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专项整治,将管理列入专业队伍清扫,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无人清扫、保洁、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8、进一步整治集贸市场、公共场所。一是规范保留的市场,做到按时开市、收市,并做到即刻清扫、清运,并推行“文明诚信市场"活动。二是对学校周围的占道市场和厅式市场周边进行了取缔,积极加快市场建设,积极引导业户进厅经营。
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主要特点
各市把突击整治活动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经常抓,把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一是各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全省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热潮。将其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把整治活动当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环境整治工作,市委书记、市长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亲自研究确定工作思路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整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参加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党政军民等各行各业共同参与,自觉投身到环境整治中来,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整治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各市立即成立了以主管城建副市长为组长,建委、城建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整治方案,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并将环境整治活动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相结合,在全省迅速掀起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热潮。二是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全社会参与。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真抓实干,做到“市区联动、社区互动、专业队伍先动、责任部门主动、新闻媒体助动”,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有声有色。同时,广泛宣传,强化舆论监督。全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进行宣传报导。抚顺市专门设置了《浑河晨讯》等电视节目,向市民公布联系电话,指派专业人员受理广大市民的投诉,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三是整治工作决心大,干劲足,发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本溪、丹东、锦州等市在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建设和改造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建设工作者迎难而上,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密切配合,全省广大城建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高涨。正由于这种干劲的支撑,才使全省城乡环境整治活动成果显著,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全面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一是街路清理整顿。本着亲民、利民、便民的原则,开展了街路清理整顿活动。二是居民小区环境有所改善。各市重点针对没有实行规范化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进行整治,部分城市建立清扫保洁、设施维护、治安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队伍,加大日常管理力度。辽阳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四进”社区工程,将市政设施改造、城管环保、警务司法、便民服务引入社区,实现了集建设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整治目标,并加大了投资力度,整顿效果十分显著;鞍山市全面整治居民小区环境工作已经开展四年了,今年又计划改造居民小区50个,共200多万平方米,大修改造街巷路20条。现第一批20个小区、7条街巷路已经开工,并对小区改造实施了公示制,在每个小区改造地设置了公示牌,开通了举报电话,使这项亲民工程落到了实处。另外,沈阳市将楼道整治工作作为“小街小巷”整治工作的延续,作为城市管理工程、先进性教育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在全市召开住宅区楼道整治现场会,推广山东庙社区典型经验。三是改造“摸黑路”力度较大。各市加大力度拓宽资金渠道,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问题。其中,抚顺将解决“摸黑路”列入计划内容,要求用3年的时间全部解决;丹东市在城建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200余万元,对现存的36条“摸黑路”进行全部治理,“摸黑路”改造将于7月底前全部结束,届时,丹东市将彻底消灭“摸黑路"。四是加强了火车站、长客站、码头、商业街、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整治。各地普遍拆除了公园内经营性建筑,并清除了公园内与其性质无关的项目。沈阳等市已将主要街道繁华地段及公共场所周围的“内厕”向市民开放,其中沈阳市目前已开放575个单位;锦州市有3000余个单位的内厕向市民开放,市政府下达正式文件,统一制作标志牌。
3、标本兼治,建立长效管理措施,狠抓城市管理薄弱环节,提高城市管理的经常化水平。在市容市貌管理方面,各市普遍针对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立了市容市貌管理责任区,集中开展了规范户外广告牌匾,清理露天烧烤,整治占道市场,拆除违章建筑和打击小招贴等专项整治活动。沈阳市颁布实施了《沈阳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本溪市出台了《本溪市市容管理条例》,使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向有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葫芦岛市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注重研究整治工作标本兼治的措施和管理经验,在城乡结合部和铁路沿线城市段整治中,坚持突击整治和经常性整治相结合,通过成立联合执法队、抓典型、加大处罚力度等手段,严格控制垃圾乱堆乱倒现象,使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将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对城乡结合部切实加强管理,重点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沈阳、丹东等城市环卫部门将城乡结合部卫生管理列入专业队伍一级清扫、清运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城乡结合部无人清扫、保洁,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城市管理的经常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通过检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新区老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个别城市仍存在“脏乱差"现象,在管理上还存在“盲区”。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有突击清理整治的做法,容易出现反弹现象。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l、在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继续发挥城建、交通、公安、工商、卫生等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街道、社会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搞好全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2、要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的原则,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推广沈阳、大连、锦州等市的先进经验,把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3、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环境的综合整治。要将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城市化管理,特别是环境卫生要用固定的体制、专业的队伍同城市一起统一管理。另外,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要加大对扩大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差别。
4、要进一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全省今后工作重点仍然是居民住宅区的环境改造、小街小巷改造、“摸黑路”改造、楼道净化及内厕开放等工作,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这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切实把全省人居环境质量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