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大胸怀孕育文明——解读廊坊之谜(上)
北京往东南40公里处,京津塘高速公路间,有一个小城叫廊坊。 廊坊是一个小地方,二市六县两区加起来不过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90万,54平方公里的市区建成区,40万的城区人口,在中国的版图上绝不显眼。 但是,凭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排名全省第一等多项指标,小小廊坊正成为河北11个地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凭借“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奖”、“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众多的国字号荣誉,小小廊坊正在国人眼里上升为一座闪光的明星城市:凭借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国际金融论坛等多项国际会议定址于此和立邦、好丽友、日清、华为等600多家国内外企业来此创业,小小廊坊正在成长为投资者心目中升值潜力巨大的绩优股。 一个素来默默无闻的小城市,为什么忽然有了如此高的知名度和如此大的承载力?廊坊人自己说:归根到底是城市的环境变得漂亮了,城市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提高了,城市的内涵更加文明亲和了。
胸怀有多大 城市就有多大
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使得资金、技术、人才这些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项目,这个既能使投资者获利又能给投资地带来财富的生产力要素承载器,就像天上飞来飞去的金凤凰,让各地担负执政之责的官员们日也想、夜也盼。1989年,原廊坊行政公署撤地改市。小城市能否有大格局,小廊坊能否有大发展,萌动着事业冲动的历届党委、政府深知,廊坊的市情是自然资源不多、工业基础不厚、农业基础不强,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只有创造一个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环境,京津的项目才可能向廊坊扩散。“环境就是第一竞争点”,“环境就是生产力”,成为廊坊的执政者一届届不断强化的共识。
环境目标的第一个突破口选在绿化上。历时十几年,这里的干部们带领市民“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破硬植绿,合理布绿”,建成3000亩的城市自然公园和5万亩的两条环城林带,造出“一环、二线,六个广场”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和八十个绿地游园,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几乎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集中供热、管输燃气等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四纵五横”的城区干道全部硬化绿化,一批新建小区和景点请来了英美香港的设计师进行景观和单体设计,廊坊人开始学着用世界眼光来打扮自己的城市。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在廊坊,展馆面积11万平方米、配有9万平方米绿化广场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设施气派、泉涌乐奏;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场馆众多的廊坊全民健身中心管理先进、设施齐全;总投资6亿元、占地660亩的文化艺术中心水明草绿、湖茵雾蕴,由德国著名公司规计的五大公园景区和澳大利亚、香港设计师合作的广场艺术景观,放在京津沪这样的大都市也绝对增色;在横穿市中心的一条臭水沟上建成的商业新街---新世纪步行街,全长3公里,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据称是全国最长的步行街。 这么大的手笔靠什么支撑?市长王爱民坦言,“主要靠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花的是全国、全世界的钱”。
巧用市场杠杆,让这里的环境建设由过去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变为今天的有多少事筹多少钱。近几年,全市对经营性用地一律进入土地市场挂牌出让,仅此一项就获益7亿元;吸引民间资本开发商贸带动城建,仅投资8亿元的步行街一项,市里不仅没投入一分钱,每年还纯得税收4000万元;拍卖城市基础设施,将供气、公交、园林、环卫等公用事业市场化;靠政府信用适度举债,将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国有资产和部分国有土地打包,以资产和土地作抵押作资本运营,几年来不仅使用了国家开发银行近10亿元贷款,而且成为继京津沪之后第四个取得开行100亿元大额授信的城市。
眼光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
近几年,按照“人居环境甲天下,创业环境国际化”的追求,廊坊在每年推出城市硬环境建设“十项工程”的同时,下大力气猛攻标准化管理、信用体系、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数字廊坊等软环境建设 “十大工程”。几年下来,行政审批事项大大减少了,执法人员“生冷硬顶”有规章制度约束了,到各部门办事的人经常会遇到意外的惊喜。 从1999年开始,软环境项目之一的“人才高地”工程正式在廊坊启动,靠给来洽谈工作的大学生报销路费、食宿费,靠给来创业的博士、硕士高于本地生活水平的安家费和生活补贴,靠越来越自信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廊坊每年引进1000名域外的大学生和1000名中高级专业人才。
良禽择佳木而栖,好项目选择好环境。1994年5月,已在南方落户的日本立邦涂料欲在北方另辟生产基地,几位董事会成员专程到京津等地考察,周六到了一地的管委会,在管委会主任办公室呆了不到半小时,谈话四次被请示工作的人员打断;周日来到廊坊,主管副市长和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告诉客人尽可以给两个小时介绍情况,桌子两排坐满了税务、工商、海关局长等各路诸侯。尽管廊坊并不是一个油漆消费重地,立邦最终还是选择了与这些想干大事业的廊坊干部们作了伴。
以精品理念塑造文明——解读廊坊之谜(中)
走在廊坊的街道、广场和隔500米左右就会出现的街心游园,细心的人会察觉,地面上很少看到纸屑、烟头和痰迹,树木花草干净齐整,公厕里外擦得锃亮。
在廊坊期间,记者暗访了几家单位的服务情况。在市人事局的人才服务中心,有人的柜台,工作人员面带微笑、解答迅速,无人的柜台,工作人员仪容整洁、端坐候客。
这些给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源于廊坊市近些年一直在推行的一个理念:一个文明的、素质高的城市,必然是精细、精致、精美的,只有以"纳米精神"打造环境、服务和管理,城市的品位、价值、人气才会得到提升。
好的城市必须精品化
廊坊这几年的城市建设,走的是精品化、精致化的路线。刚刚调走的市委书记吴显国经常向干部们强调一句话:建好一个城市,要从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从栽好每一棵树、铺好每一块砖、盖好每一栋楼做起。
这几年,每上一个新的楼盘、拓一条新的街道,市里绝不允许爱建啥样是啥样,而是要求必须按照全市的总体规划,请专业人员来设计,“一街一景”,“一楼一式”,总体上呼应市区已经形成的浅色调为主、欧式建设点缀的建筑风格。
对旧的建筑,外立面是玻璃幕墙的,每年必须清洗一次;外立面是瓷片贴面和水刷石的,两年必须清洗一次;外立面是喷涂材料的,必须三年粉刷一次。为根除“拉链路”现象,廊坊从1998年起就规定,不论提前有没有规划,供电、供水、燃气、电信等埋设管线单位,都必须配合旧路改造或道路新建预埋管线,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施工。
司机们反映,晚上在高速路上行驶因路灯太暗提心吊胆,市有关部门马上决定夜里把高速路的灯调到最亮;临街的居民们抱怨,夜里道路两旁的灯光扰民,市里要求管理部门要把居民楼街边的灯光调得柔和起来;一位家长给市长写信反映孩子每天上学时因路灯不开而屡遇险情,从此,廊坊市的路灯每天夜里关掉后,凌晨还要专门为早起上学的学生再打开一次。
好的服务必须精细化
这几年,廊坊的干部们不断出去进修、参观,市委、市政府领导中几乎有一半到新加坡等地学习过管理学硕士的课程。国外的经验和见闻,更加从理性角度强化了这些管理者在多年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感觉:要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仅靠向干部们提口号、灌输概念不解决问题,关健是通过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形成不可逆的行动惯性。
为打造公开、公平的执法环境,从2000年6月开始,廊坊在21个重点执法部门推行执法执纪标准化,要求各部门对执法程序、时限、处罚标准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在这场标准化运动中,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有了精细的保障:非经领导批准,个人不准进入企业执法;不是两人以上,不出示证件,视为非法;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即将进入吃饭的时段,不许到企业检查。
廊坊由一个农村型城市转化而来。这几年随着大开放格局的形成,一些干部的工作习惯、办事作风、思想观念、仪容仪表受到质疑。为解决干部中的特权问题,市里领导带头从“坐车不闯红灯,下乡不搞迎送,讲话不称重要指示”这些小事做起;为培养干部的与国际接轨意识,市里请专业人士培训这些土生土长的干部学习如何在听音乐会时鼓掌,如何在接待外宾时进揖退让、敬茶敬酒,严申在出席重要公务时必须着正装,严禁开会时当众接听手机。
好的管理必须制度化
一个精细、有序、富于人情味的城市,其背后必然有精细、精心、精致的管理。廊坊保证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做法是靠刚性的制度,为城市的长久、持续、协调发展立下规距、划好路径。
廊坊这几年每年在市区都推出硬环境建设十项工程和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在这两个“十”中,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的项目和事项,每年都占到相当比例并优先实施。教科文卫体这些软任务所以在这里受到刚性约束,得益于廊坊几年来实施的一项制度——在市县两级政府,由主管财政的常务副市(县)长分管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管钱的人管社会事业”,关注点转向了弱势行业,社会事业经费有了有效保障。这几年,全市187所农村中小学完成校舍改造,分别投资2.8亿元和1.2亿元的廊坊第一实验中学和香河一中开始动工,市卫校迁建、市医院改造、兴建疾控中心和建设市三医院等需投入数亿元的大项目一一启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寇德松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一项小制度,精确地把住了国情的脉。”
与一些地方不同,在廊坊,环保部门是个非常受尊重的部门。地位的变化,来源于市里给环保局的一项特别授权-——“环保第一审批权”。前几年,一家外资企业想上一个投资20亿元但需占地3000亩的项目,因为投资密度太小而浪费土地资源,被环保部门拒之门外。廊坊市有个统计,近几年,被“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挡在门外的各类投资已近50亿元。
为什么要搞这些或看似不近人情或束缚自己手脚的制度,廊坊市市长王爱民有一个精彩的点评,“规划上稍一松手,城市马上就会变成一张大饼;项目上稍一心软,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项目马上涌进来。”制度既是对这个城市精细管理的要求,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
以和谐意识养护文明——解读廊坊之谜(下)
廊坊之所以内外的满意度、美誉度都越来越高,离不开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养护出来的"既和谐又文明"的城市精神和社会氛围。
政治生态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基础
领导班子团结不团结,干部作风是否过硬,上下是否一心干事业,政治生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社会生态、人文生态乃至自然生态。
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侯宗宾来廊坊考察调研后,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这里风清气正,干部们创造了难得的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
建市近16年来,廊坊历届班子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先后提出“建设大廊坊”、“实现跨越式发展”、“省内力求进位争先,省外追赶东莞昆山”的城市发展目标,逐渐确定了“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定位。这些战略定位由于符合市情,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成。这些年,廊坊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换了好几茬,但尊重前任成绩、后任绝不否前任,绝不搞“一个将军一个令、前任建了后任拆”,成为历届班子恪守的一个信条。廊坊的干部们有一个说法,廊坊这些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发展,与历届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没有出现劳民伤财的瞎折腾、华而不实的短期行为有直接关系。
廊坊市的干部对自己的公众形象很在意。近几年,每到春节、“五一”长假,全市市直单位实现封车令,除值班用车外,杜绝公车私用,提倡打的走亲访友。今年“五一”,刚从省国资委主任任上调任廊坊的市委书记王增力知道有这项制度,马上要求工作人员把自己的车第一个封存起来,安排司机坐公共汽车回石家庄过节,自己则和市长王爱民、副书记王志欣挤在一辆值班小车里赶往山东考察。
廊坊对自己的干部很爱护。几年来,市里出资1000多万元,先后选派300多名干部到清华、北大、人大和境外的高校带薪“充电”1年,2500多名公务员离岗轮训,市领导说,这是给常年辛苦的干部们的福利。每逢节假日,干部们都会收到纪检部门发来的“温馨短信”,提示节假日别大吃大喝,互相之间少上门探望,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关注弱势群体是城市文明的标尺
廊坊的领导们经常向干部们强调一个观点——对弱势群体、普通群众,要格外关注一点,特别高看一眼,因为这是体现一个城市能不能和谐、是不是文明的标尺。
前些年,市民反映吃早点困难,市里马上责成粮食部门在市区建起60个高标准的早餐亭,统一采购、统一制作、统一价格、统一配送,不仅解决了吃早餐的问题,还安排了200多名下岗职工。去年,市民反映入厕不便,市里很快动员各方面力量,建起60多所高标准的公共厕所。
廊坊市有一个规定,为了解民情,也为了给出租车司机送一份钱,市级领导每月至少要坐一次出租车。非典期间,出租车空驶现象严重,市里领导发现后,马上责成有关部门研究为司机减免税费的措施,并协调银行让司机们缓交半年的购车贷款。市委书记坐出租车司机王国峰的车时,王师傅向他反映停靠点太少,市民抱怨出租车拒载,两个月后,市区增加了90多个停靠点,停车难、叫车难的怨声再也没有出现过。
社会保障是普通市民最关心的切身问题。近几年,廊坊市千方百计积累起15多亿元的"大社保"资金,在全省第一家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一家启动医疗保险,全市3.8万城市贫困人员每月11日准时可以从银行领到360元的低保金,20多万人实现了就医"一卡通"。
市民受益于文明,必反哺于文明
城市的面貌大变了样,市民的心劲高了,底气足了,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过去,廊坊人出门怕人家看不起,愿意称自己是北京、天津人,特别是一些因为下乡、外迁回不了北京而选择在廊坊安家落户的北京人,多年来心里留有阴影。现在,不论土生土长的,还是外来落户的,留在廊坊都觉得安心了。
随着自豪感的增强,廊坊市民和整个社会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了。
去年7月,廊坊市进入争创全国卫生城的倒计时,下岗职工李会铃专门抽了几天时间,查看市里的一些党政机关、菜市场、城乡结合部和大街小巷,8月7日,她把自己看到的问题写成8000多字的长信送给市委书记吴显国,一一列出了一些地方卫生间不干净、垃圾没有清运、乱倒乱堆、路面破损未补、路灯不亮等情况,还分门别类剖析原因、提出建议。这封信被市委书记吴显国在全市处级以上干部会上念了后,在干部们中间引起震动,涉及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这几年,廊坊各界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蔚然成风
全市建起的80多个游园中,有50多个是由社会各界出资承担的;全市新建、改建的公厕,有一半多由社会各单位出资兴建;位于市中心的燕赵名村周各庄独资修建了市区的儿童公园,知名企业新奥集团出巨资修建了开发区的艺术大道;市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后,民营企业荣盛集团主动向市里提出,无偿承担中心5年的养护和管理,为此,一年要投入2500多万元。文明的反哺效应正在从另一个方向影响和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