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江阴市污水处理经验


2007/3/5 20:09:36   来源:广西建设网
【字体:  】【颜色: 绿 】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江阴”目标任务要求,按照城市污水处理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大市镇两级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强污水处理市场化的研究,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入治污处理的新路子,厂网建设同步推进,城乡建设同步推进,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同步推进,城乡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城乡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2.67%,实现了全市城乡污水处理的全覆盖,实现了污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长期准备、工程项目稳步快跑、污水处理综合利用”的要求,基本达到了“清水遍地流、污水归道走”的工作目标。
 
一、城乡统筹,编制城市污水专项规划
 
  近年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型城市、园林城市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十五”期间,编制完成了《江阴市城市污水控制性规划(2004—2020)》,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全市的排水规划、防汛规划、污水厂、污水管网、污水泵站进行合理布局。把全市城乡998平方公里整体统筹考虑,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条件成熟一片建设一片,逐步完善了城乡污水管网收集处理系统。
 
二、市场运作,搭建污水多元融资平台
 
  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光靠市、镇两级财政投入,有一定难度。因此,江阴市政府积极争取银行、社会各类资金的支持,搭建城市排水投融资平台,走一条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充分吸收民问资本、法人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按照“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原则,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基础
设施建设。从已建的30多家污水处理厂来看,大体有三种建设运营的类型:一是BOO形式。即“建设一运行一拥有”,谁投资,谁运行,谁拥有。主要包括两种投资主体,一种是外来资本,如北京五矿发展公司无锡市环境工程公司投资建设祝塘镇综合污水处理厂等;另一种是民问资本,充分利用江阴民营资本雄厚、乡镇企业发达、上市公司多的特点,用企业来办企业,发挥“雪球”的滚动效应。如霞客、月城、璜土污水处理厂等。二是TOO形式。即前期由政府建设,建成后向社会转让全部或部分股权,由受让股份企业负责运行管理。如云亭、长泾等污水处理厂,就是由镇政府投资建设的,建成后镇政府将股权转让给企业共同运营。三是合资形成。即由政府和企业合资建设,由企业负责运行管理。如新桥污水处理厂,就是由镇政府和阳光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
 
三、加大投入,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大,使用期限长,项目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公共基础设施,与一般商业项目有显著区别。近年来,市政府一方面努力搭建污水产业的投融资平台,另一方面把治理污水作为保护环境、造福子孙,提升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地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网的投入力度。近三年来,市镇二级共投入污水厂、污水管网建设达10亿多元。2003年至2005年,政府用“以补促建”的办法,积极鼓励乡镇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共补贴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经费7980万元,其中污水厂5400万元(20.55万吨/日),工业排污口管道建设补贴1650万元(140个排污口、255公里污水管),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补贴930万元(152公里污水管)。通过努力我市现已建有污水处理厂34座(城区5座,乡镇29座),建城区、建制镇和骨干企业都建有污水处理厂,达到了全市城乡污水处理的全覆盖。已经建成处理能力37.5万吨/日,建设处理能力47.3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2.67%的水平,在全省县级市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乡已建有污水主管道590.59公里,建城区污水管网已形成城西、城南、城东三大管网系统,所辖16个乡镇分别以镇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网系统。近年来,共削减排污口429个,接入污水厂企业达36 3家。按照计划到2007年底,江阴全市工业企业的排污口将削减至l00个以内。“十一五”期间,还将累计建设24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厂。
 
四、政策扶持,出台污水产业相关法规
 
  市政府积极研究制订《江阴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权经营管理办法》,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多元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由政府招标建设,政府与中标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明确经营方式,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付污水处理费形式,实行政府行业监管和考核。对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按照公用事业企业特许经营的要求实施市场化运行,即由政府行业监管部门核准污水处理运行最佳点确定运行,经费由污水处理厂包干使用或托管运行,纳入建设行业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另外,政府还出台了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补助政策。①对污水厂建设。明确规定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达到1万吨/日以上、首期建设规模达到0.5万吨/日以上的,给予资金补助。处理能力为1万吨/目的,补助300万元;每增加0.5万吨/日,增加补助100万元。②对工业废水接入。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的污水管道,规定每削减1个废水排污口,接管距离在0.5公里以内的,补助5万元;接管距离在0.5公里到2公里之间的,补助10万元;接管距离超过2公里的,补助15万元。③对生活污水接入。对生活污水管道,每接入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达到100吨(以天计),补助20万元。④对污水处理厂示范工程,一次性奖励10万元。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江阴的污水产业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创新思维,加快污水产业体制改革
 
  污水企业改革不同于国企产权改革,其微利性、公众性、服务性决定了污水企业不能纯粹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它不仅是产权改革,还需要体制、服务、安全、监管等的措施相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在污水企业体制改革上,我们采取先小后大,先民营后集体,积极尝试,稳步推进。一是对工业污染严重,且企业自办的污水厂明确其体制性质和社会责任。江阴经济的主体是工业,工业污染是全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工业污染源分布散、污染治理含金量低,2003年前,乡镇工业污水基本都是靠各个企业自己处理,近年来,我们要求这些企业树立绿色GDP理念,明确环保指标,明确污水处理性质的排放标准。二是乡镇污水处理企业体制改革。首先,保障其企业有一定的微利,其次,明确要求承诺一定的社会责任。再次,政府承诺改制后的污水企业能“吃得饱”。事实上,在我国农村,有一些地方建设了少量环保设施,但由于排污企业不愿使用,大多成了“聋子的耳朵”。而江阴市政府文件明确规定,①新、改、扩建的污染项目,一律必须进工业集中区,其污水必须进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否则一律不予审批,保证了污水集中处理的接入量。在江阴,34个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量基本达到设计能力的80%以上,以霞客峭岐综合污水处理厂为例,一期设计能力为1万吨/日,自2005年1月5日投运以来,已接入企业16家,污水接入量达8500吨-9500吨/天,达到了满负荷运转。该厂根据COD(化学耗氧量)的高低,把收费标准定在每吨1.7元到2.2元之间,排污企业根据收费标准,觉得自己单独处理的成本平均每吨要2.2元左右,经济上还不如集中处理合算,所以就自觉进厂处理;②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排污企业如果自己处理,一旦不达标,就面临被罚款的危险,而交给污水处理厂则无后照顾之忧;③在规定期限接入污水处理厂,企业不必承担公共管网建设费用,晚接入则要分担;④如果不集中处理,要想上新项目,环保部门将一票否决。用上述四项措施来保证污水企业“吃得饱”,有“微利”。三是积极尝试污水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已建的污水厂、污水管网采取厂网打包,采用TOt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新建的污水厂、污水管网采用BOt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我们正在请光大集团等国内较具实力的企业进行调研,形成完整的污水项目市场化运作方案。
 
六、加强监管,建立污水自动监测系统
 
  加强污水处理产业的监管是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重要内容,健全的污水处理监管体系是推进市场化的重要保障,其监督的内容应贯穿于污水处理工作的全过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建了污水厂并不等于高枕无忧污水集中处理后,既能达到集中控制的目标,也可能出现集中排污的现象为此,我们从污水厂的筹建到运行,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一厂一档”。从污水处理厂环评、审批、方案论证、主要设备招投标主体工程建设、排污管道建设、调试投运、运行情况等,当地建设、环保部门都积极参与,加强监督、指导,并建立档案。二是严格验收程序。按照“五个达标”:即工程建设要达标、控制设备设施要达标、运行管理要达标、接管进水要达标、环境布置要达标的要求,严格污水处理厂验收。三是实行远程监控。按照国家《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对污水厂排放口安装水污染源远程图文实施监控系统和COD在线监测仪,由环保部门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自动监控管理,有效提高污水厂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辛和达标排放率。
 
七、积极探索,加强污水产业技术研究
 
  近年来,我们加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综合研究,加大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科技投入。加大攻克二次污染的工作力度,加强中水回用、污泥处置、污水处理工艺等方面的科学探索。大力发展污水回用技术(包括中水技术),并将其纳入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运用新设备、采用新工艺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及水平,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积极提倡城市污水达标处理后用于农灌和绿化,有条件的乡镇可置换农业用水用于城市。正积极制订方案,建设专门的污泥处理厂,妥善处理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让污泥实现再利用,防止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确确实实“让污泥变成有机肥、让污水变成清水”,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的综合效益。
 
  我市的污水处理工作虽已进入了城乡统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更理性,污水处理仅仅是起了步,如果进一步抓好这项既利于科学发展又利于百姓健康的利国利民工程,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虚心学习省内外在污水处理方面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民心工程,探索城乡污水处理的新路子,不断创新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