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是事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市认真分析研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污水、垃圾数量增多和管理难度增大、环境承载力薄弱等问题,切实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扎实推进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着力营造一个适宜人居和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建设水平,加大创新力度、理顺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日常管护,使我市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市区污水年处理量达到192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3%;垃圾日年处理14.5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先后荣获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又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回顾近年来我市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历程,主要做法:
一、着力提升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伴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切实把以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投入,加快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我们坚持以工业污水点源治理为主、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为主的指导思想,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我市每年都将污水治理设施配套建设列入城市建设年度项目计划,落实牵头实施单位、落实资金渠道、落实完成时间,确保污水治理设施按计划有序推进。一是加快污水处理厂(站)建设。2000年,我市建成了第一污水处理厂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2002年,投资1000多万元分别对处理厂和三个污水泵站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提高了运行效率;2003年,投资6800多万元新建了日处理能力3.5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与之相配套的三个污水泵站;2006年随着城北新区的开发建设的推进,我市又适时规划启动建设总设计日处理能力4万吨(一期工程2万吨)的城北污水处理厂。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即将开工建设,2007年将正式投运。同时,从2003年开始,我市各中心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也全面启动。到2005年5月份,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达到5.1万吨。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投资近800万元建成l7套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5000多吨,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二是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我市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强对配套管网的建设,确保各污水处理工程切实发挥效益。2004年,我市将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投资1900多万元,敷设管道l2.5公里;2005年,投资220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主干道雨污分流工程、污水支管工程和泵站调污工程,敷设管道12公里;2006年,又投入资金1865万元,以污水截流和雨污分流为重点,敷设管道8公里。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我市市区已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全自动控制的污水提升泵站6座,污水日处理能力为6.5万吨,纳入污水厂的各类污水每天在5万吨左右,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稳定在80%以上。
城市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始终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要求推进城市垃圾处理。1989年,利用砖窑厂废弃的取土坑,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旺家庄垃圾填埋场。建设之初,就在垃圾场底部排设了污水收集管网,将垃圾填埋场的渗透液全部收集后,统一运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处理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我市加快垃圾处理方式由卫生填埋向焚烧处理转变。启动建设了垃圾焚烧厂项目,并投入2.136亿元,配套建设一个多功能垃圾填埋场。该项目建成后,我市日处理垃圾量将达到600吨,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此外,我市十分注重提高环卫设施装备能力。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各类车辆百余辆。目前,我市的机扫率达到60%。
二、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进程。
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进程,是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切实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上,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原则,对各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建设资金30%的比例市财政给予补助。在工业废水治理上,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工业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目前全市6座工业集中污水处理厂都是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在垃圾处理建设上,大胆实践,勇于寻求市场化发展道路。2005年,我市与北京金洲公司成功合作,首次采取B00模式投资建设垃圾焚烧厂项目。该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总投资2.8亿元。目前,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2007年年底将正式投入使用。另外,我们正在尝试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并拟采用B00模式进行运作,走市场化道路。
三、切实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管理工作。
城市污水管理方面,主要抓好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理顺管理体制。2002年,我市将原有的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公司合并,组建了张家港市给排水总公司,实施给排水一体化管理,并明确市区污水主、次管网建设和管护,由建设局(给排水总公司)具体负责,微支管网由各建设主体在项目实施时同步配套。这样,既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污水处理费用的收取,确保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因多头建设、多头管理,导致管网布局散乱、后续管理难度增大的现象发生。二是明晰管理职责。为切实理顺污水管理机制,明晰职责,落实责任,我们以市政府文件形式,明确污水排放管理扎口部门为市建设局和市环保局,并建立了分工协作的有效工作机制。实际工作中,由市建设局负责接入口的审批和对不按程序审批、擅自接入等违规行为的依法处罚;由市环保局负责对排放单位的检查督促工作,负责对污水直排单位的依法处罚,确保主、次管网到达区域的相关单位及时接入。三是完善管理档案。健全的档案资料是实施管理的基础和前提。2003年,我市对全市污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GIS地理信息电子档案。通过对我市污水管网的普查,补充完善,收集归档,建立健全了排水管网的档案资料。并分片区对排污户,特别是沿河道排污口进行逐个登记备案。对尚未截流纳入污水管网的,制定分期、分批改造计划。四是落实管护经费。我们将污水管网管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从污水处理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污水管网管护。近两年,投入管网维护经费160多万元,维护管网长度达244.5公里。管护经费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五是加大执法力度。每年两次由建设局、环保局联合对污水管网改造沿线单位排污口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接管实施计划,督促检查相关单位的排污管道接入完成情况,对不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接入和违法排污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罚。
城市垃圾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实施环卫体制改革。2002年,我市制定了环卫改革总体方案。按照总体目标,环卫改革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实行管干分离,作业层转企;第二步深化改革,培育市场。经过3—5年运作,在实践中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标准,逐步培育环卫市场;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后,企业改制。目前,我市环卫处顺利实现了作业层与管理层的分离,实现了作业层的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模式,为环卫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二是城乡垃圾实行统一处理。针对乡镇垃圾处理标准不高、二次污染严重的现状,本着“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我市实施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即,按照“村收集、镇中转、市集中处理”的要求,每个自然村按30户村民建一个垃圾收集房(不足30户的也建一个收集房),并配备专用垃圾收集桶;各镇(区)、街道办事处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并负责将中转站垃圾统一运送到垃圾焚烧厂进行集中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