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广西首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宁市兴宁区东沟岭“棚户区”改造项目


2005/1/20 8:19:24   来源:本网站
【字体:  】【颜色: 绿 】 
 

本站讯  记者韦月红报道  在日前建设部向全国公布的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项目)名单中,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东沟岭“棚户区”改造项目榜上有名。这是广西城区改造首次,也是唯一获得的殊荣。南宁市兴宁区东沟岭“棚户区”的成功改造,同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南宁市兴宁区东沟岭社区大约形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开始是由下放农村陆续返城的居民,用油毛毡等建筑材料,在这片地处偏僻荒漠的城郊结合部撑起一个又一个栖身住所。进入八十年代,入住“东沟岭”的居民急骤增加,且住户人员来源复杂,既有当地居民、下放回城户和市内工程搬迁户,也有“两劳”释放人员和大比例的流动人口。到2001年改造开发前,东沟岭社区内的居民已由1979年3月的50多户猛增至2702户,总人口10093人,其中流动人口人口7922人,占总人口的78.5%。

 

由于多年来暂时的疏于管理,“东沟岭”以它无序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棚户区”这样的一道城市边缘的画面——房屋建造简陋、杂乱,违章搭盖达2500多宗,面积近19万平方米;道路、给水、排污、供电和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布设混乱……

2002年,“东沟岭”,这处曾经被历史遗忘的角落,终于等来了她展现新貌的春天。随着南宁市“136”工程的全面实施,描绘“东沟岭新区”蓝图的重任压到了南宁市兴宁区党委、政府的肩上,一场改造“棚户区”,硬仗由此打响。

 

以人为本,是东沟岭新区开发的一大原则。以此为出发点,相继出台了《东沟岭改造开发房屋拆迁安置方案》、《东沟岭旧区改造开发无证房屋拆除补助补充规定》等优惠政策;对东沟岭常住户、落实政策回城户、市内工程搬迁户没有取得合法产权的房屋,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补偿补助政策;在东沟岭的拆迁政策中,对东沟岭违章建筑的处理,尤其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按政策,违章建筑不予补偿,但是城区考虑到东沟岭“棚户区” 形成的历史原因也给予补助,仅此项城区就增加投入1000多万元。充分体现了兴宁区党委、政府执政为民,关怀弱势群体的初衷,这使得东沟岭新区顺利于2002年开始大刀阔斧进得改造建设。

 

作为首府规模最大、开发最难、第一个由城区开发运作的旧城改造项目,为破解东沟岭新区建设动迁工作这一最大的难题,兴宁区四家班子领导亲自率队,先后组织了1000多人次进行4次大规模的入户宣传,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走千家访万户,足迹深入东沟岭的每个角落,用政策解人心,用温暖热人心,用感情动人心,用保障稳人心,用真诚换人心,终于赢得了广大流动人口的心,到2004年底,共拆除建筑16万平方米。

为让东沟岭“棚户区”原“居者有其屋”,城区划拨出第六组团建设被拆迁户回迁楼,规划用地面积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1万平方米,绿地率为35.3%,为被拆迁户提供1200套回迁房屋。房屋以低于市场价20%-45%左右的价格出售给被拆迁户。同时,城区还安排被拆迁户就业,在安置区物业管理中安排被拆迁户21人就业,其中低保户4人。在其它工程建设中,安置临时就业45人次。

 

如今,在东沟岭,昔日“棚户区”的苍沧已荡然无存。在当年荒凉的土地上,人们欣喜地看到,宽敞的景观大道车水马龙,休闲广场绿草如茵,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新建成的生活区整齐划一。居民笑容可掬的脸,已给这片神奇土地的成功开发以最好的诠释。有几分汗水就有几分收获。东沟岭“棚户区”改造项目由此在广西城区中,率先获得广西唯一一个“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