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为保证城市各项功能高效运转和建设活动有序进行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是领导艺术、决策艺术和管理艺术的综合反映,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小城市如何顺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城市的科学化管理,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项首要问题。
当前中小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小城市管理工作虽然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观念上存在误区。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一直困扰着中小城市管理工作,要将其真正扭转过来,使城市管理工作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首先就要走出这个管理观念上的误区。
二是管理体制上的不合理。城市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情况严重;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自成体系,相互扯皮推诿,削弱了管理权威,使中小城市整体功能难以得到发挥;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个别部门,区、街等基层单位往往资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
三是管理范围上存在盲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城市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城市管理重点局限在城市经济建设领域,往往无暇顾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忽视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忽视文化建设,甚至忽视了人文环境的保护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导致城市管理处于较低层次状态。
四是管理机制与管理手段上的脱节。“法制不全,城市管理立法滞后,尤其是城市立法工作难以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因城市行业主管部门搞单一执法,出现“执法内耗”的情况;机制不活,城市管理中的控制、激励、保障和监督机制均有待完善;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措施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而忽略对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咨询、目标管理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如何加强中小城市的科学化管理
要加强中小城市的科学化管理主要是要把握好综合化、市场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方向,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深化城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职能机构的权限划分与相互关系,建立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衔接,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相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补充的网络型组织管理机构。
笔者认为,“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有条件的中小城市,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要求,设置综合的城市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职能,加强综合管理职能,克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弊端;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房管等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以促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功能,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增强街道、居委会的功能和责任,完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建立城市管理新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中小城市管理上台阶关键在于建立四个机制,在坚持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更好地采用法律、经济、技术、教育和目标管理、社区管理等多样化的手段管理城市发展,注意发挥各种管理方法的协调性和协同有序性。
一是建立“依法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包括法律、法令、法规等在内的法规体系,用立法的形式把管理要素确定下来,用法律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使城市管理条文化、规范化,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执法上,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完善的执法体系,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
二是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园林、环卫、道路养护等也像公交、煤气、自来水行业一样,引进市场机制,运用经济利益原则进行运作,达到既定的城市管理目标。
三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机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要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机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相应的措施,增进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人民参与现代城市管理,并使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透明开放地进行。
从城市规划入手抓好管理工作
中小城市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城市规划方面入手,抓好城市管理工作。
首先,要加强中小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一是要进一步理顺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逐步改变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一体化的模式,科学、合理地配置行政、经济、技术等各种管理手段,加强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中小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三是要强化中小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制化,重视城市规划的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完善城市规划实施的法规体系,采取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设施;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科学化,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包括用地布局及各项建设活动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民主化,逐步建立规划管理听证制度,推行规划信息和管理程序公示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管理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并争取广泛理解、支持和协作,把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逐步纳入民主化管理的轨道。四是要坚决贯彻“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强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切实抓好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验线、验收三个关键环节;严格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城市建筑单体设计、质量监审等技术规范,从建筑语言上形成城市统一的美学风格和文化气氛,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环境上相互补充、相互衬托;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二,加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管理。改革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推进市政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和政府管理的合同化、规范化,促使某些维护管理行业社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高效率运营。
第三,加强中小城市社区的建设与管理。适应城市社会的全方位转型,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的整合、管理、服务乃至教育、培训功能,调节邻里纠纷,协调做好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生育等工作。一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游离于单位以外的居民增多的趋势,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管理、服务乃至教育、培训功能。二是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治理污染、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动员、安置居民搬迁、处理有关纠纷等种种难题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对成千上万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农民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三是顺应我国城镇“小康型”生活方式来临、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趋势,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在全面改善居民区环境,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四是顺应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培育基层社区组织体系,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进程。(夏楚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