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创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全面开展创建四城的活动,用三年时间,实现创建四城的总体目标”的决策。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直接指挥下,从2003年4月正式启动创建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桂林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称号,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工作也在紧张筹备当中。
浓墨重彩描绘山水文章
山水无绿不成景。园林绿化在桂林这座山水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7年,桂林开始深入创建开展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大规模群众性绿化工作为基础,重点建绿工程为龙头,注重做活山水文章,形成了“一带、两江、三楔、四条背景线、七个组团”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城市公园绿地分布均匀,小游园小绿地迅速发展、分布广,石山绿化成效显著,城市道路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单位庭院绿化向园林化发展,居住小区绿化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强建设山水特色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风景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大力实施“拆墙透绿,拆房建绿”工程。城市中心区域动迁居民1.5万户,拆迁面积9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53.42平方米,扩大了城市绿化空间和绿化面积,风景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独特城市山水园林绿化特色。近年来,栽种各种大小乔木6万多株,地被植物500多万株。
2003年12月30日,我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在开展创城工作当年,实现了创城工作的“开门红”。
为生态美景护航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桂林的气候和人居环境自古以来就一直得到人们的青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保持桂林甲天下的山水和人居环境,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桂林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的工作。坚持实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两大工程,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耗,推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及循环工业的发展。加快城市道路、给水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以保护漓江为主线的环境综合整治和以“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龙头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结合和带动小流域综合整治,淘汰小型燃煤锅炉,控制燃煤含硫量,禁止销售含铅汽油,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经过这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和工作,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改善,各关键功能区保持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其中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的天数为289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1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4分贝。
2005年8月30日,桂林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全民清洁装扮家园
桂林这个“漂亮姑娘”怎能穿“破烂衣裳”?1998年,桂林进入全城创建国家卫生城的准备工作。按照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和全国爱卫会领导专家的指导意见,我市在随后的工作又及时调整和完善管理体制,出台了《关于调整和完善城管监察市容环卫食品卫生管理的决定》,提高了管理效能。投资4000多万元,改造了市区8个垃圾中转站,市区全面推行“垃圾袋装化”,更新了680辆密闭式上门收运垃圾车辆,新增40台微型垃圾运输车。大力整治占道经营;市区内的53条马路时常全部予以取缔。加大对理发店、美容店、小餐馆、小旅社、浴脚店等“五小”行业的整治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店铺实行限期整改和关、停、并、转等疏堵结合的措施。全民参与,大力清除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强化集贸市场整治,完善硬件设施,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平整道路,改造旱厕,拆除违法建筑,上门收运垃圾等。对全市医疗卫生单位的食堂卫生、肠道门诊、医疗污水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开展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拆除违章建筑十多万平方米。
2005年9月6日,桂林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取得了创城工作中最为艰难的一个战役的胜利,为全面完成创城工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桂林的美没有终点
据统计,在去年一年时间里,我市接待入境游客110.62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227.33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68.75亿元。一些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都在桂林留下了足迹,许多电视、电影的拍摄纷纷选择在桂林取景。通过知名人士的来访和明星带动的宣传效应,桂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桂林山水是桂林旅游形象的核心,“甲天下”的名句对桂林的描述,更是表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游客们置身在美景中,再经过口碑效应的广泛传播,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形象。
如今桂林市区内除了有七星、芦笛、西山、象山、南溪山、穿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等到老公园以外,近年还新建了黑山植物园、刘三姐景观园、虞山公园,以及环城水系的榕湖、杉湖、桂湖、铁佛塘、春天湖、木龙湖、桃花江等公园。依托优美的自然风景,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园的布局。桂林市壮、瑶、侗等民族的歌舞、建筑、服饰等文化艺术产品,也借助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走向了市场。
目前,经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发展顺利,我市的创建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将继续扎实地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
无论是国家园林城,还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抑或是国家卫生城市,又或者是如今正在争取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桂林都在借着这一个又一个的平台,不断地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为生活在漓水秀山畔的老百姓营造最美的生活环境。桂林现在已经变成身着美丽衣裳的“漂亮姑娘”,桂林的美丽没有终点……
国家园林城市:触手可及的“绿色”幸福
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个人走在干燥的沙漠中想要寻找水源,就要遥望四周哪里有绿色的植物,因为有水的地方才能供植物生长。绿色是代表生命的颜色,一个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市园林局总工程师何州介绍,桂林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于2004年1月喜获“国家园林城市”的殊荣。现在,我市正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目前正在进行的“百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和居住区、单位庭院绿化整治工作,正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深化和延伸。
桂林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绿化、石山绿化、滨水绿化、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都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显山露水、拆墙透绿、修路建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的方式,全面推进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公园是桂林人民的得意佳作。何州总工程师说,水是桂林的灵魂,为改善城市中心的生态景观,通过“连江接湖”后在沿岸大规模建设园林绿地,建成了绿树成荫、芳草如茵的开放式生态公园。
桂林特有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城区石山广布,石山的绿化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在1998年大规模城市建设带动下,通过专业队伍和群众造林相结合,开展军民绿化行动,桂林市区的134座石山穿上了美丽的绿装,透出了桂林的灵气,与城市风景交相辉映。昔日古人“山如碧玉簪”对桂林的描绘,在如今得到了最好的概括。
经过数十年精心造园,目前市区内有七星、穿山、芦笛、西山、象山、南溪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等老公园。还有近年新建成的虞山公园、黑山植物园等。近五年来,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267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49.32公顷。先后建成的小游园小绿地有50多处,大多数市民从家中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1处绿地休憩。
目前我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4%,绿地率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9平方米。景在城中,城在景中,“走班族”也因此增多。在景色中走路上班使人心旷神怡,得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有绿色相伴的生活是幸福的;有绿色相伴的工作是惬意的。绿意扑面而来,让身处在桂林城中的人,时刻都能感受到触手可及的绿色幸福。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国家环保模范城:我家住在公园里
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桂林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桂林人是幸福的,桂林人的幸福,是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护航的幸福。
1998年1月,桂林市正式向国家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申请,“创模”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10月底,我市有达标任务的1010家企业共1356项工业污染源按国家要求提前两个月全部实现达标,成为广西第一个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城市。
2003年4月,市委、市政府成立“桂林市创城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整改和专项治理工程。
2004年,桂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模”工作。
从1998年以来,我市实施了以环境改善为设计理念,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目标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高标准地完成了89项重点工程。截至2005年,改造街道52条,改建、新建桥梁19座,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建成中心广场、甲天下广场等城市广场,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大型书城、急救中心等项目,城市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园林、绿地大大增加;城市给水、排水、垃圾处理、防洪排涝、管道煤气、通信、公共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大型工程,营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典范。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桂林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治理”,构建城市资源平衡的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工业的政策引导支持,通过资本、产业、技术、产品的结构调整,推进了循环工业的发展。淘汰小型燃煤锅炉,控制燃煤含硫量,禁止销售含铅汽油,使我市的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及清洁能源使用率分别达到100%和45.05%。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退耕还林,继续实施沼气入户工程,使我市农业在实现增产增效的同时,保护桂林山常绿,水常流。充分利用山水特色发挥旅游优势,推广生态旅游,以旅游业带动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保护开发建设,建立大桂林旅游圈。
目前,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现已提高到75%以上。同时,改造扩建了平山堆肥厂,建设冲口垃圾卫生填埋厂,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900吨/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符合环保要求的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置中心也已投入使用。 2005年8月30日,我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桂林市人民政府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报告》中提到,通过“创模”,解决了不少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已成为桂林市人民政府的一项最为基本性的日常工作。如今,桂林的水、气、渣、声等污染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有效保护,桂林犹如一个大公园,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让桂林老百姓住在清水环绕、空气清新的公园里,正在成为现实。
国家卫生城:创造最佳人居环境
一年前,记者在采访家住虹桥小区的81岁的李文斌大爷和老伴毛秀珍时,两个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有说不完的话:小区的脏乱在过去是出了名的——四处冒粪水,邻里都不愿出来;路灯不亮,小区居民的家频繁被盗;晚上老两口从不出门散步,就怕道湿路黑不小心跌跤。2005年,政府把现场会开到了自家门前,一套套的小街小巷改造方案在小区公布,小区里的人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场会开得热闹非凡。“政府都把实事办到自己家门前了,老百姓谁不欢迎啊?”现在的虹桥小区,道路平展,配套健身设施齐全,小道绿树花圃点缀其间,让两位老人笑得直合不拢嘴。
1995年,桂林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称号。1998年,桂林开始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准备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创卫工作从百姓的质疑声中开始,在一片无尽的叫好声中结束。桂林的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
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为期3年的大规模旧城改造拉开了桂林市创卫工作第一阶段的序幕。3年间,共投资221亿元,修建道路38条,改建和新建6车道贯通漓江的解放桥。全市还进行了“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星级厕所(二类以上)500座。建成横贯城区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极大改善和提高了城市中心区域的环境卫生质量。3年的旧城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整体面貌。
从2002年8月开始,全市人民开始投入创卫第二阶段。市爱卫会组织全市人民开展了清洁城市、清洁漓江、清洁农村的爱国卫生“三大清洁行动”。 全市人民齐动手,各行各业齐参与,高标准,严要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热潮。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全市各医疗机构都建立了规范的传染病管理组织和制度。人们的健康卫生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2004年,百条小街改造工程在桂林全面展开,首次就投资1.56亿对63条城市背街小巷进行整体改造,全部实施雨污分流,完善了配套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和亮化。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拆墙透绿。完成了冲口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池的建设,完成了市区8个垃圾中转站的改造。
截止2004年底,桂林的各项指标已经全面达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1%,人均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城区除“四害”有灭鼠、灭蟑、灭蝇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蚊密度未超过国家标准的三倍。自来水普及率99.85%,城市生活饮用水质量合格率达100%。全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为53.6分贝。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筑垃圾统管统运,清运率达100%。单位和居民小区垃圾袋装化达70%以上。
2005年9月6日,桂林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是个荣誉,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政府把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办到了老百姓的身边,为百姓营造出了最佳人居环境。
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提升旅游品牌的魅力
说到桂林,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秀丽的山峦、清澈的漓江水。每年大量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来到桂林,桂林的旅游业也在近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
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2006年我市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就达1337.95万人次,总收入68.75亿元。旅游成为桂林发展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到2005年,我市开发了国家3A、4A级旅游区(点)16处;星级饭店67家,宾馆、饭店、旅社共计400多家;旅行社93家。相继获得了“中国最安静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等荣誉。
为使桂林继续向更高的方向发展,2006年12月,桂林市向国家旅游局递交了创建“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最佳绿色旅游城市”的申请报告,并进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中。
市旅游局创城办钟科长告诉记者,市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亲自抓落实,专门成立了桂林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开展宣传等系列措施,提高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建设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强化对旅游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宰客等违法行为,进而提升桂林旅游的整体水平。
目前国家旅游局根据有关规定,将成都、大连、杭州列为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试点城市。而桂林在国际旅游业中极富盛名,也被获准进入“创最佳”名录,成为观察员城市。
曾有专家对桂林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论点,这说明了山水对桂林的重要性。因此,桂林相继推出了以山水为依托的精品旅游景点。两江四湖、冠岩、愚自乐园、龙胜温泉、乐满地、灵渠、印象·刘三姐等,都使桂林城美名远扬。信步在小道间,湖面清澈如镜,鸟儿鸣唱,婉转悠扬,置身其中,恍然如梦。
据了解,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我市当前的目标。“2007年桂林旅游品牌提升年”的举行,将在巩固传统旅游品牌的基础上,打造出新的旅游品牌。以观光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发展,提高桂林旅游的竞争力。(孙敏 陈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