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干部因“扫地不力”被免职
3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清洁工程”暗访组在北海市发现,合浦县城内河发黑发臭,银海区侨港镇菜市场和海城区北京路市场附近垃圾乱堆放现象严重,随即在当天晚上的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栏目予以曝光。
这一报道犹如重磅炸弹,使得北海市的政治气氛突然紧张起来。
凌晨1点45分,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连夜从南宁赶回北海,召集了北海辖区内一县三区及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反复观看这则新闻。
凌晨2点10分,温卡华到现场检查,发现卫生状况甚至比电视镜头里还要差。此时,距新闻播出4个多小时,他当场提出严厉批评。
相比合浦县和侨港镇,海城区的反应则迅速得多,区主要领导看到新闻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启动“城乡清洁工程”应急预案——凌晨2时,调动海城区机关干部220多人连夜对曝光地点进行清理,一直干到凌晨5点。
这一夜,北海无眠。
次日下午,北海市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刮起了对领导干部的问责风暴,20名相关责任人被严厉处理:两位分管“城乡清洁工程”的副处级官员——合浦县副县长陈世谊和北海市建委分管副主任刘建贤——被免职;对合浦县委书记、县长、银海区委书记、区长、市建委主任、市建委书记、银海区副区长共七名主要领导给与“通报批评”;责成合浦县、银海区、市建委向北海市委做出书面检查,亮“黄牌”通报批评,并责令对包括合浦县建设局局长、侨港镇党委书记、镇长在内的十几位相关责任人进行免职、调职等问责处理。当晚,北海电视台向全市通报了这一处罚决定,两名副处级干部被免职的新闻成为北海市民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
北海一位干部坦言:“处分之快、之重,史无前例。”“不扫地就扫人”——成为北海当前最流行的官场警句。
扫地难与钱的关系
从2006年9月开始,“城乡清洁工程”在广西自治区全面推开。但是,这一“民心工程”所导致的后果,让许多人始料不及。因行动缓慢、措施不力,2007年1月22日,南宁市青秀区包括区委书记、区长在内的8名干部被问责。
此后,“城乡清洁工程”暗访组频频走访广西的城市、乡镇,寻找“卫生死角”进行曝光。
南宁的前车之鉴,并未敲响北海的警钟。当地媒体称:北海市被媒体曝光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侨港镇就已三次。
陈世谊在2006年10月刚被选为合浦县副县长,“说实话,我一直将‘城乡清洁工程’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抓的,连日连夜加班,亲力亲为,说我不重视是假的。”陈世谊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合浦县“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简称“清洁办”)的工作人员印证了陈世谊的说法:“这之前,因为‘清洁工程’,合浦县已经免了一个镇的镇长,但卫生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改善。”
侨港镇一位干部也憋了一肚子气:“我们每天加班加点,但还是成效有限。扫地难啊!”
“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必须要所有相关部门都重视才行。”陈世谊说。在合浦县“清洁办”,记者了解到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从各个单位抽调过来的“精兵强将”,有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工商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每一次任务,都得相关部门全体出动。
“重视不重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钱上。”北海市建委的一位领导说。侨港镇一位干部也深有体会:“没有钱能请到推土机吗?垃圾桶能从天上掉下来吗?”
据了解,在两位副处级干部被免职之前,北海市没有专门的财政投入到清洁工程上。正因为此,不少干部也替被处分的官员叫冤:“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没有钱,清洁工程根本就搞不起来。”
立竿见影和扫地账单
问责风暴之后,“城乡清洁工程”得到了北海市各级领导的空前重视。
尽管“财政压力大、资金调度十分困难”,在副县长被免职的第二天,合浦县财政还是迅速拨款2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并出台了工作方案:合浦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实行责任包干;从全县各部门抽调组成一支250人的联合执法监察队伍;增加100人充实县城环卫队伍;用专项资金招聘100人组成县环境卫生巡查监督队。
每一个机关单位都被划分了责任片区,“一天一小扫,一星期一大扫”,机关单位的干部都被要求参加清洁工程的劳动,“扫地”成为干部们的必修功课,北海市呈现出“满城尽是新扫把”的壮观景象。
一位干部坦言:“领导干部人人自危,现在,扫地就是在打保卫战。”
4月12日,合浦县的山口镇为了迎接上级检查,3公里长的路上,浩浩荡荡聚集了5000人搞卫生,这其中包括一所中学的3000多师生和全镇几乎所有机关干部。“手上的一切工作都要放下,搞卫生是当下的头等大事,即使是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也要停课搞卫生。”山口镇的一位中学老师说。
十几天的奋战,终于有了累累硕果。合浦县“清洁办”的工作简报上列出了长长的数字:4月1日至10日,合浦县出动干部群众近6万人次,各种车辆4961车次,清理垃圾山1013处、1.52万吨,清理臭水沟36.8公里。
4月13日召开的“城乡清洁工程”现场会上,温卡华肯定了这一“阶段性成果”。
随之而来的,是一笔笔扫地的账单。合浦“清洁办”的工作人员称清洁工程的资金投入总数还未统计,本报记者只能从工作简报中零星地得到一些数字:合浦县,从4月1日到10日,已投入专项经费150万元;合浦县西场镇,投入专项经费18万元;合浦县三口镇,4月11日至13日,就花费了20万元,北海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称这还只是保守数字;合浦县水利局,投入了36万多元,用于河道清理;银海区侨港镇,先后投入80万元用于建设垃圾中转站、水泥垃圾池和崭新的垃圾桶;银海区银滩镇,投入经费60多万元用于清理2500处卫生死角;……
一位乡镇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财政上尽量挤,向企业募集,还有一部分就是靠赊账。”合浦县“清洁办”的工作人员称该县建设局已经欠了一屁股债。
扫地与干部作风转变
如今,北海市的干部们,多了一项丝毫不敢怠慢的日常工作:扫地。“一地不扫,何以扫天下”成为干部们的座右铭。“清洁办”的工作人员对此举颇有心得:“既省了钱,又让干部们体会了劳动,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两位副处级干部因扫地被免职,七名主要领导被通报,干部们从中看到的绝不限于扫地本身。”北海的干部们一致认为这次是“动真格的了”,“问责”成了悬在干部们头上的利剑。“城乡清洁工程”被越来越多地与“转变干部作风”联系一起。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机关的作风就起了变化。
功夫茶以前是每个办公室都必备的,现在全部撤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性纸杯,“以前上班喝功夫茶聊天的现象,现在根本看不到”。
“从前8点钟上班,打卡、签到,8点半下楼吃早点,现在根本没人敢上班时间出去,更别说吃早饭。”每天早上,北海市督察组巡逻在各个早餐店,看有没有干部,逮到就要被通报,机关单位附近的早餐店几乎都没了生意,北部湾东路“牛南弟”早上八九点钟吃早餐的小车少了很多。
“迟到早退就更不会有了,大小干部都按时上下班,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北海市建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经常周末加班开会,有时候一开甚至就是通宵。
“电话是24小时待机,”侨港镇的团委书记告诉记者,“睡觉时,神经都不得放松。”
北海市建委办公大楼里,大小干部统一佩戴胸牌,楼上楼下奔波,传真机24小时工作,电话声此起彼伏,一派忙碌景象。
每年的4月份,是杨梅成熟的季节,今年的果农可犯了愁——为了美化市容,小商小贩走街串巷被严令禁止,甚至在乡镇一级都有专门的摩托巡逻。在乡镇,沿街摆摊的商贩大多没了踪迹,在北海市区的街头小巷,还是能看到零星挑担的妇女,她们一面吆喝,一面神色紧张地四处留意城管执法人员。
尽管现在执法很严,但迫于生计,她们依然“顶风作案”。
北海“扫地工程”引热议
南方周末记者在北海市区、合浦县、侨港镇走访期间,当地民众对“城乡清洁工程”给予了肯定,宽敞的马路,宽敞的广场,“卫生状况确实得到了改善”。
两位副处级干部因“扫地不力”被免职,也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北海民间流传这样一幅对子,上联:速生(种植桉树,记者注)计生卫生,声声问责;下联:指标目标达标,标标穿心;横批:一票否决。
扫地问责风暴,也成为北海一些网站上最热门的话题。
不少网友对“扫地问责风暴”拍手称快:不撤官,不动真格,就不会有真正的行动,城乡清洁工程的强硬做法,能给干部作风带来一个转变,让他们真正有点当公仆的意识。
反对“扫地问责风暴”的网友亦立场鲜明:很多单位现在都将人员分组,全天候到责任区做“保洁”工作——守候在责任区,有一片树叶掉下来马上清扫,周一至周五每晚8点都要到责任区扫地。这样的“清洁”工程,已经完全走了味!到政府部门办事找不到人办,都去搞清洁扫地了。
也有网友持观望态度:老百姓真心希望政府把清洁工程做好,关键是采取有效的长期措施,不要搞成一阵风。
合浦县“清洁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自己能否坚持下去深表怀疑:“现在都是超负荷工作,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真不敢想象能撑多久。”而将要持续5年之久的“城乡清洁工程”才刚刚开始,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认为“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项“清洁工程”得到了中央的关注和肯定,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决定,拨出2000万元专款,支持广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3月22日,建设部城建司在南宁召开了广西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据统计,截至目前,广西已对7市1县1镇共70多名“扫地”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
4月1日,广东省湛江市委书记提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广西南宁经验,狠抓城乡清洁工程。新一轮的“扫地问责风暴”或会在其它地区展开。(记者孟登科发自广西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