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浙江绿源 名城衢州



——衢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纪实
2007/5/10 9:37:30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毗邻闽、赣、皖三省,地处钱塘江源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9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之一,有“南孔圣地,浙江绿源”之美誉。下辖三县一市二区,面积8841平方公里,人口246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7.78万。

  衢州远山四环,三面绕水,怀抱峥嵘,襟带衢江、乌溪江。作为“春秋古地”,衢州孕育有“围棋发源地”之称的烂柯山、“东南阙里”之称的孔氏南宗家庙等深厚的人文积淀,古老的衢城凝重而清丽。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扎实推进园林城市创建。继2005年衢州市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绩实现创建“浙江省园林城市”之后,又提出力争在2007年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在创园过程中,衢州市树立“盆景式”城市理念,依托优越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凸显城市个性,精心打造一座“山水形胜、城在园中”的山水生态型园林城市。

  目前,衢州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41%,绿化覆盖率4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5平方米,三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该市还先后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浙江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精致和谐  富有特色  建设“盆景式”园林城市

  一、正确定位,明确城市建设主攻方向。近几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特色竞争”战略,不与其他地区比城市规模,比高楼大厦,不盲目贪大求洋,片面追求华丽,而是联系衢州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建城、特色兴城之路。

  根据衢州市的自身特点: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二是地处钱塘江源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衢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这两大优势,摆正城市定位,提出建设“盆景式”城市的理念,明确要把衢州市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们居住的园林城市目标。“盆景式”城市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质量和品位,精心设计、精雕细刻,在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城市人文等方面体现个性,使城市规模合理、精致和谐、充满活力,具有鲜明特色和魅力。

  二、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创园目标任务。自2003年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以来,衢州市制定了创建规划,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动员大会、工作联席会、交办会、推进会,市政府每年与市级各部门签订创建责任书,落实任务,全程考核。坚持每年安排一批城市绿化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2003年到2006年四年中,政府投入城市园林绿化资金累计达9.7亿元,园林绿化养护经费由政府财政定额保障。

  三、强化管理,巩固提高创园工作成果。衢州市坚持依法治绿。先后出台了《衢州市区城市绿化管理试行办法》、《衢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衢州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14项规章制度。成立了衢州市园林管理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执法成效明显,未发生非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的事件。

  衢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兴绿。建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和病虫害防治测报平台,全面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加强对市树香樟、市花桂花和其它花木繁殖的技术研究,积极探索节约型园林绿化之路,不断推进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广泛应用和普及于城市园林绿化之中。   

  规模合理  独具魅力  描绘山水园林新蓝图

  衢州市园林城市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托优越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做到“以山为脊,以水为源,以绿为脉,以文为魂”,彰显城市个性,精心打造一座“山水相应、城在绿中、水在园中”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本着这一总体思路,近年来,衢州市建设局先后3次对《衢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编制和修编,最新一轮《衢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衢州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于2004年11月通过浙江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05年9月报市政府正式批复实施。

  在编制两个《规划》的过程中,衢州市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感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城市特色风貌,构建起点、线、面结合,功能健全,绿量充分,特色明显的“一芯、二轴、三片、五楔”衢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进一步明确了以古城保护区绿地为核心,以衢江、乌溪江为景观生态轴,以城市外围绵延数百平方公里良好生态绿地及烂柯山——乌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滨水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园区绿地、小区绿地等为连接网络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过程中,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凸显城市的“大气”。如大规模的改造府山,使之成为衢城的“绿肺”。二是做好水的文章,赋予城市以“灵气”。如对南湖、斗潭湖、府山公园河进行改造,引入乌溪江活水,改善水质。三是做好人的文章,体现城市的“和气”。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中心区按照居民出行300米步入公共绿色空间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市、区级公园和街头游园,在各个社区街道建设小型公园绿地,营造幽雅和谐的古城环境,塑造精细秀美的城市形象,精心描绘出高标准、高档次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蓝图。

  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景观风貌的保护过程中,《衢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确立了以古城区为主体,以古城垣为主脉,突出以孔氏南宗家庙为代表的57个文物古迹点和水亭街、北门街两片历史街区的点、线、面有机联系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格局,全面加强了以孔氏南宗家庙及府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衢州府城为重点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人文景观的保护。

  衢州市区230株古树名木全部GPS定位,建档立卡,保护措施有力,历尽风霜依然生意盎然。

  绿色浓荫  全城皆园  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近几年来,衢州市以项目推进为抓手,通过规划建绿、拆房增绿、租地造绿等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明显提升。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市区新增公园绿地20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从3.39平方米增加到11.45平方米,增加了8.06平方米;共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项目125个,新增公园37个。

  一是重点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完成了斗潭公园、南湖公园、江滨公园、礼贤公园、桥头公园、荷花市民健身公园、世纪公园、西区江滨公园等一大批上规模、上品位的城市公园建设项目。连续4年建设、改造公园绿地年均超过40万平方米,特别是投资1亿多元建成占地18万平方米的府山公园已成为衢州市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二是大力实施城区布绿工程。先后完成了南湖广场、大南门、小南门、县学塘、建乙塘、古照壁、西安、通荷绿地等一大批精、小、均的街头游园建设,让市民出门300米即步入公共绿色空间。这些小公园虽然规模不大,却很好地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衢州的文化内涵和城市风格,初步形成了“全城皆园”的新景观。三是治理城市水系。按照“引水、清淤、砌坎、建园”的方针,改造了南湖、斗潭公园河、巨化石堰水渠、西排渠等城市内河水系,建成了近40万平方米的完整的环古城水系绿带。

  四是完善城市道路绿化。坚持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做到道路建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形成了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在行道树种植中,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以香枹树为代表的乡土树种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广泛应用,呈现浓厚的衢州乡土特色。

  五是推进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广泛开展绿化达标活动,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绿化一票否决制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旧城区确保新建单位和居住区绿地率达到25%,新区确保达到30%。目前,园林式小区、绿化达标单位已全部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近年来,衢州市投入大量资金,对老居住社区全面实施绿化、硬化、洁化、亮化的“四化”工程改造,通过整合绿地、增加乔木、调整树种、改造地被、改善绿地植物结构、完善健身设施等,老居住社区绿化水平明显提高。针对垂直绿化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2006年该市还开展了“垂直绿化年”活动,在紫荆小区、单位围墙等种植爬藤类植物49公里,增加城市垂直绿化景观。

  六是加快防护和生产绿地建设。在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城市四个组团之间,该市以铁路、道路、河流为依托,建设20~50米的防护林带,营造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并以租地方式大面积增绿扩绿,增强城市防护功能。柯城区、衢江区两行政区紧密结合区域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设大面积苗圃、花圃基地,全市生产绿地面积达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99%,柯城区还被授予“中国花木之乡”荣誉称号。

  山水清丽  充满活力  打造宜居生态园林城

  衢州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1%。衢州市委、市政府始终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把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展示城市个性、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大省的要求,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维护好、建设好,将一江清水送入钱江中下游。

  2003年衢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启动生态市建设,以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绿楔、绿色通道、城乡万顷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

  衢州市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每年3月份的“义务植树节”中,衢州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市级机关干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和带动市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城市年均义务植树的尽责率、成活率和保存率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要求;衢州市充分发挥各群众团体作用,积极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绿化钱江源”为主题的“绿色工程”活动,积极开展共植“三八林”、“共青林”、“天使林”、“同心林”活动;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建设“绿色校园”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衢州市大力开展农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和“绿色示范乡、镇、村”建设,近4年建成城市生态防护林绿地近100公顷,绿色通道1264公里,生态公益林7.7万公顷,省市级绿化示范村64个。2006年市本级和下辖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一片绿”的城市。

  衢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2006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96%,污水处理率达62.39%,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62天,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三类以上,水系沿岸绿化效果显著,城市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近几年,衢州城市新建建筑普遍采用节能措施和节能材料,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占50%以上。

  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要求,衢州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市政各项公用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燃气普及率97.73%;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8.25标台,公交出行比率18.6%;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100%,亮灯率99.2%;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9.09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9.42%,水质综合合格率100%,饮用水水质全国一流,城市人居环境持续得到优化。

  感触三衢大地,你会忘情于“一邑风景,万井人烟”的独特魅力之中。山水衢州,绿色衢州,和谐衢州,是衢州人永远的追求。今后,衢州市将继续坚持高标准、大体量地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并把衢州市打造成为最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