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新江苏”的绿色追求


2007/6/8 10:14:38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在去年11月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源潮提出,江苏的生态建设要达到新水平,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继续较快上升,生态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环境优美宜于人居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半年过去了。绿意盎然的初夏时节,记者奔赴火热的全面小康建设第一线采访,深切地感受到,全省各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环保在发展中占据的位置,建设“生态江苏”正成为大江南北的共同追求。

    “源头减污”,跳出环保抓环保

    [镜头回放]

    2007年1月1日,严于国家标准的《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执行,这意味着:从这一天起,江苏省化工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比“国标”低20%左右,而达不到新标准的项目全部进入“死亡名单”!

    与此同时,一场化工行业大整治正在江苏范围“全线开花”:3万多家化工企业像过筛子般被逐一排查,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小化工全部关闭;同时,严格准入,新上项目必须达到新标准要求。

    依法淘汰、严格准入、提高标准、入园进区、清洁改造……一系列强劲“组合拳”背后的深层意义,是江苏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

    省环保厅有关方面负责人解释说,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企业,是为了腾出有限的环境容量,优先配置给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行业巨头,通过优化结构减少污染排放。

    跳出环保抓环保,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苏州市区曾有两家老造纸厂,COD排放占市区一半。政府忍痛关闭后,引进了两家工艺先进的大型纸厂,结果,市区造纸产量增加了6.5倍,排污量反而削减99.2%。

    作为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服务业这个“省油、清洁”的马车在江苏大地上越跑越快。今年一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1924.3亿元,同比增长15.4%,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长的良好态势。而据测算,目前,江苏省服务业万元增加值的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及制造业的6%和7%。

    “注重从经济发展的源头解决环境问题,力度大,效果好!”2007年4月14日,中办、国办联合督查组在向江苏省委省政府反馈环保督查意见时,对江苏省有关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重典治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镜头回放]

    2007年1月23日,省环保厅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以量化倒逼的方式,全面提升江苏的环保执行力,确保把“最严格的环保制度”落到实处。

    2007年5月22日、23日,灌南县堆沟港化工园区、洪泽县工业园区和溧水县晶桥镇关山化工园区,因在省级挂牌督办后整改不力,其相关政府负责人受到了省监察厅、省环保厅的“联合约见”。这也是两部门首次就环境问题“问责”地方政府。

    从倒逼到问责,透露出江苏“重典治污”、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决心。

    要解决突出问题,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便是——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5月18日,作为江苏省首次挂牌督办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泰兴开发区成为第一个通过整改验收的地区。走进这一片“悔过自新”的土地,记者发现,这个曾经引起多起群众投诉的化工园区,经过彻底整改后,面貌焕然一新:既看不到污水横流,也几乎闻不到异味。

    镇江市着力推进以“南山北水”为特点的城市生态建设,滨江风光带取代了沿江的小码头小烟囱成了“金焦北固”以外的又一景观。该市新引进的发展项目不合生态要求的全被“一票否决”。该市电力、化工、造纸等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排污总量较大,大气环境质量较差。该市下决心用铁腕整治这一地区的环境。截至今年5月底,东部地区77项专项整治项目,已有53项完成。对造成严重粉尘和噪声污染的41家轧石单位,该市采取“断电、断料、断路、断地”等强力措施全部予以关停。通过整治,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已有明显好转,绝大多数群众对整治效果表示满意。

    “重典”何以能给被挂牌地区带来“风暴洗礼”?省监察厅执法监察室的同志认为,挂牌督办,把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置放到了一个全社会瞩目的平台上;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地区,将受到严厉处罚;而且,相关负责人还要被监察部门追究责任,这表明了江苏省在生态建设上的决心。

    “绿色行动”,扩大区域环境容量

    [镜头回放]

    2007年1月18日至19日,省政府在宿迁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全国率先拉开了农村环境修复的序幕。

    2006年11月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村庄绿化”行动,席卷了大江南北。这是江苏省继江河湖海防护林种植、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绿色通道建设之后,在“绿色江苏”建设中打响的又一场“全民战争”。

    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江苏环境承载能力日显脆弱。为扩大环境容量、维护生态平衡,江苏省审时度势,匠心独运:一手做治污的“减法”,一手做生态的“加法”。

    开展生态创建、抓好矿山复绿、修复农村环境……江苏正在进行富有力度的实践。

    驱车南京河西新城,如在绿色油画中穿梭。早在规划之初,河西新城区就定下了“绿色”主调:重点围绕“一轴”——江东路,“两带”——外秦淮河滨河绿化景观带和夹江滨江风光带,“六片”——三汊河河口公园、宝船厂遗址公园、南湖公园等片区,展开大力度绿化行动。截至目前,新城绿化覆盖率已达32%,处于南京各区前列。

    借助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动力,徐州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上书写出新的“楚汉风韵”。5月24日晚,市区古黄河两岸,灯火流光溢彩,景点星罗棋布。正带着孩子在河畔散步的年轻母亲宗萍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河边的金奎小区。就在一年前,古黄河还是条很脏的河,现在它已经变成了漂亮的带状公园!

    植树造林是“绿色江苏”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江苏省的森林覆盖率每年都在以1%的速度递增,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不容低估。省林科院一项调查显示:与旷野相比,在宽度不超过树高25倍范围的林网内,风速可降低20%-25%,土壤水分蒸发量可减少4%-13%,相对湿度能提高16%,而最高气温则降低0.5℃-1℃。

    “制度设计”,强化环境保护的内驱力

    [镜头回放]

    2007年4月,《江苏省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几易其稿,上报到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该文提出,削减量超过削减指标,可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从而形成“多削减多受益、少削减多付费”的有效机制。

    2007年1月10日,一场由群众、企业、环保部门、相关专家参与的环境信息对接与圆桌对话会议在泰州市兴泰镇召开。全镇所有小拉丝企业,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有关专家及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当场回答群众相关提问。

    提起江苏,在全国环保业界,有一个共性的褒奖——“那是个出经验的地方”!确实,全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第一批生态市、全国最早试点排污权交易、全国最早“试水”环境信访听证制度……诸多“第一”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内驱力:江苏不断创新的“制度设计”。“泰州经验”,便是“制度设计”产生的最好的成果之一。泰州市环保专项行动由纪检监察部门挂帅,给予环保最大的支持,另外在全国首开环境信访听证先河,通过组织群众参加环保听证,解决了许多重大的环境信访难题。“泰州经验”的关键是依靠机制在环保执法中抓住了人,一方面是地方党政一把手,他们有能力掀掉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另一方面是污染企业负责人和受污染影响的居民,让双方坐在一起沟通,听听居民的诉苦、企业的困难,政府各部门现场协调,促进问题尽快解决。现在,“泰州经验”又有了新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解决激烈的矛盾,还包括让群众及时了解包括企业、政府在内的各种环境行为信息。这样的制度创新,无疑可以为环保工作增添无数敏锐的“千里眼”。

    在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看来,江苏环保在制度设计上最大的创新,是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靠价格杠杆撬动污染减排”的机制。从国内第一起二氧化硫排放交易到去年尝试的COD排污交易,江苏抢占先机,对市场化治污减排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杭春燕 王晓映 许建军)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