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媒体刊登南宁市公布首批文物点的消息以后,南宁市民陆钟业向记者报料:在该市江南区淡村,有一处至今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昨日下午,在南宁市江南区淡村二里三巷28号,记者看到了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这座古建筑。见记者前来采访,村民们纷纷围了过来,向记者讲述了这座建筑的传奇故事。
建筑始建明万历年间
今年78岁的陆秋友老人拿出一本《陆氏族谱》向记者介绍说,明朝嘉靖年间,陆氏平原始祖陆大鄂迁居到南宁市淡村,万历年间在淡村始建此两进结构的砖瓦屋,后传其子陆一健、其孙陆万曜、曾孙陆树栋。传至今日已历经11代,历史超过400年。解放后,陆家第12代仍聚居在此民居中。1980年后,因家族人口过多才慢慢分居出去。
曾是侵华日军军营
陆德钦告诉记者,此间祖屋在1938年和1944年曾两次被日本侵略军驻扎,而且是侵略军军官住所。日本军驻扎时,曾用三匹军马拉过祖屋的二进的顶梁柱,但顶梁柱纹丝不动,日本人恨得用马刀连劈几次柱子,不过,由于顶梁柱是非常结实的材料,马刀只在上面留下几个刀印,刀印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这座建筑的外墙,记者看到五六个明显补过的砖洞,陆秋友老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日本人当年驻扎时打通的,目的在于打仗时方便开溜。日本人走后,族人重新将他补好。
曾记载过南宁水灾的历史
在这座古建筑的头进大门左右侧的墙上,陆德钦老人指着一道比较明显的白色痕迹说,南宁市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很大的洪水,这道痕迹就是那次洪水留下的,虽然不知道是哪一年留下来的,但历代族人都对其进行保护,作为历史的见证物。
陆德钦老人说,解放初期,曾有解放军在帮助村民修补房屋时,有人主张将那道痕迹粉刷,但老人们都不同意。他说,现在有南宁市洪灾历史见证的物品恐怕已经很少了。
部分物品保存完好
记者看到,这座古建筑的头进大门门框的上方,有两个分别刻有“康”、“宁”两个繁体字的圆形木件镶在门框上。在二进大堂,有一大块手工雕刻得比较精致、用于祭祖用的木质框栏,正中刻着“福禄”等字;还有顶梁柱、石凳、屋檐雕件等,都散发出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陆氏家族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祖宗留下来的,由于有人负责管理,所以到现在都保存得比较完好。
文物部门:将对其鉴定
昨日下午,记者将这座古建筑的基本情况向南宁市博物馆文物部蒲朝东主任作了反映。蒲主任告诉记者,南宁市现存的古建筑当属粤东会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果江南区淡村的这座古建筑真的有400多年的历史,那它应该属于南宁市现存年代最老的古建筑了。
蒲主任表示,他将根据记者反映的情况,会同南宁市其他文物专家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和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