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博白的历史画卷,展示博白今朝的美景蓝图。经过十年“南株杯” 市容环境整治,如今博白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半年多来,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她的模样已变得如此的俊美和俏丽。市容环境亮点多了,灰点少了;美景多了,违章少了;绿色多了,脏乱差少了;面貌新了,家园美了。
刚开始,很多群众认为这是一阵风式的运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周密部署,采用“五创一狠一延”方式结合干部作风效能建设,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迈开双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一起打扫卫生,清除垃圾,美化环境。“城乡清洁工程”不仅扫清洁了城镇街道,也扫出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扫出了干部的好作风,扫出了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了干群合力,减少了扯皮推诿的现象,解决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创新反应快速协调机制,及时受理投诉举报。
建立健全反应快速、配合密切的联动协调机制,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增强责任,做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调配合工作。对居民群众投诉举报、区市督办(曝光)“城乡清洁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记录,切实整改,限时答复,并建立档案,专人跟踪,一督到底,切实做到事事有着落,项项有回音。至目前,全县收到群众投诉问题349个,受理349个,及时整改回复349个,处理率100%;接受区、市“城乡清洁工程”督办(曝光)12例,及时整改办结验收12例,办结率100%;撤消整改通知书168份,验收整改单位129个。为确保市容环境的清洁、整齐、和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宣传机制,努力营造舆论声势。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宣传资源,通过采取多种形式、途径深入广泛宣传,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逐步形成城乡清洁理念,进一步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单位推进。一是突出重点、创新载体、分层施教。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重在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和清洁卫生素质;对街道、村屯干部群众重在提高清洁卫生的能力。二是结合干部作风效能建设活动,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关系博白形象、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各级领导亲自赶赴一线,全民参与,集中整治,部门之间加强配合,整全力量扎实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三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通过全方位、高强度的宣传教育,营造了浩大的舆论声势,让“城乡清洁工程”在广大群众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积极营造一个人人讲卫生,人人爱清洁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积极开展以“讲清洁、讲卫生、讲文明、讲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城乡清洁工程”大型专场晚会1场,专题演讲比赛1次;发放了系列宣传资料83600多份,张贴悬挂或树立大小标语(牌)、横幅628条,刷写永久性墙体标语106条;在互联网和各级电台、电视台、报刊播发全县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专题新闻497条。
创新监管机制,确保长效管理。
建立健全监督队伍,在离退休老干部、“4050”人员、社区党员干部中选聘了300多名市容卫生监督员对“城乡清洁工程”实行分片监督。确保市容卫生时时有人清扫,处处有人保洁;时时有人监督,处处有人管理,常抓不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敢于揭短,勤于检查,把“城乡清洁工程”向更高的层次推进;在该县电视台、电台设立专门曝光台,对“城乡清洁工程”的负面典型和“脏乱差”现象不留情面地进行曝光。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管。同时,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管理工作正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制定了“门前三包”、“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制度、考核办法、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督查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举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实行严格督查,严格考核,严格问责,严格追究,有效调动了全县上下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县清洁办已编发督查通报14期,工作简报8期,每周要情14期;至今已通报曝光存在问题的乡镇、部门单位309个次,通报批评单位7个,黄色整改单位46个,黄牌警告单位2个,行政问责2人。有力地促进全县“城乡清洁工程”健康深入持久开展。
创新举措,持之以恒治“五乱”。
设立“门前三包”监督岗,强化监管、督促,切实做到落实人员、落实位置、落实监督范围,形成了以点带面,联网监督,处处有人监督,事事有人落实的格局。同时,与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签订了责任状,并成立了县城区整治“五乱”工作组。实行严管重罚,重拳整治 “五乱”现象,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沿街店铺设置了专用垃圾集装桶,规范了垃圾投放管理;在城区大街小巷划设了临时停车位,规范了车辆停放。据不完全统计,自设立“门前三包”监督岗以来,全县城乡共清理违章乱摆摊点311个;查扣处罚违章乱停乱放车辆268辆,纠正乱停乱放车辆269辆次;清理违章乱挂乱悬广告260多条,“牛皮癣”广告976处;批评教育市民群众1306人次,打击“钉子户”16户;处理处罚违章人员450多人、违章店铺102家;执行“门前三包”处罚417起,罚款6590多元。切实做到设立一点,带动一处;整治一处,见效一处;管理一处,巩固一处;有效遏制了城区“五乱”现象,县城容貌清新洁净,焕然一新。
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把城乡清洁工程支出列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环卫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市场化机制。想方设法加大筹资力度,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朝阳西路、南州北路、新兴街改造以及步行街前期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万元购置了“清洁工程”督查专用车2部,县财政拨款20多万元购买了350多个固定垃圾桶配置在城区主干道,投资30多万元添置了环卫专用车2辆,划拨了10多万元作为清理卫生死角专项经费。松旺镇发动企业、单位、经济能人捐款11300元,该镇政府投入3万多元,建了13个垃圾池;打造水泥板铺好3条臭水沟,购买了6辆环卫车;实施亮化绿化工程,给街道重新安装美观耐用的街灯,在街道两旁统一种植风景树。旺茂镇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30多万元,抓好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安排肉食摊位128个,副食品摊位60个,蔬菜摊位36个,安置流动摊点28个,实行入行归市,加强对市场规范化管理。英桥镇筹资17000元,建好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垃圾存放场池。等等,完善了一大批基础设施。
狠抓整改,旧貌换新颜。
针对区、市一系列曝光我县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狠抓整改,呈现出旧貌换新颜的喜人局面。比如广西电视台《八桂万里行》曝光了城区饮马江的“城中村”问题后,县委县政府于当晚22时30分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了整改工作;县委苏建中书记、黄少明县长、县人大李富主任、县政协王叙玑主席等四家班子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组织县清洁办、博白镇、消防大队、盐务局、建设局、环卫站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共200多人以及饮马江村的部分群众,采取得力措施连夜进行清理整改。共出动钩机1台,铲车1台,手扶拖拉机2辆,卡车2辆,清除竹木3立方米,垃圾污泥17车。清理了历史遗留垃圾、臭水沟,拆除了“城中村”饮马江周边乱搭乱盖的茅厕,搬迁了该道路附近的养猪场,完成了硬化饮马江村道路的规划设计、测量、预算、施工图纸等前期工作,平整了路面,面貌焕然一新。又如宁潭桥底卫生死角被曝光后,该镇党委政府群策群力,投入资金10000多元进行整改;组织政府全体干部、城建、环卫等镇直单位100多人以及施工队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动挖土机1台、运输车2辆进行现场清理,共清理污泥垃圾20多吨,取得明显的整改效果。同时投入资金9000多元建好新垃圾场,落实一辆手扶拖拉机专门搬运街道各种垃圾。等等,整治了“脏乱差”的现象,换上了清洁有序、美观和谐的新面貌。
巩固延伸,不断向乡镇农村推进。
在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中,逐步建立了“党政领导,全民参与,部门配合,强化督查,社区(属地)管理,城乡推进”的覆盖全县城乡的“城乡清洁工程”运作构架。重点抓好制度建设,实现长效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巩固和提升“城乡清洁工程”的已有成果;同时积极推行乡镇“五个一”管理制度。即:制定一套清洁卫生制度、成立一个卫生管理机构、组建一支卫生保洁队伍、设立一个垃圾填埋场、配置一辆垃圾清运车。在有条件的村屯,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了“四个一”管理制度:制定一个卫生管理公约、组建一支卫生保洁队伍、设立一个垃圾中转站、落实一名卫生清洁监督员。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参与“城乡清洁工程”劳动人数约83.1万人次;出动联合执法人员1.742万人次;出动机动车辆6629台次;拆除乱搭乱盖2644处,面积6037平方米;清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单位庭院卫生死角4022处,清理垃圾176.17万吨;清理“牛皮癣”广告4164处;拆除违章广告招牌、横幅共2497块(条);清理马路市场363处,占道经营摊点6039个;清理工地施工乱象516处;清理污水沟渠117.69千米,清理占道经营的摩托车修理店、洗车场169家;铲除“钉子户”103户,行政拘留教育165人;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6344起,查扣各类违法违章摩托车2997辆,大小汽车164辆,行政拘留交通违法行为人员213人,教育市民群众5018人次。(供稿:博白县城乡清洁工程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梁书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