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一个贫困县的创卫之路



——河南省平舆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侧记
2007/6/15 11:20:04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河南省平舆县地处豫皖结合部,地势平坦,因是四轮太平车的发源地,故名平舆。全县9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6万,是一个传统的内陆平原农业县。由于境内有洪、汝河两大淮河支流,旱涝灾害频繁,建县至今54年的历史中有45年受灾,到1985年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1元,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

  截至2001年,县城还没有一个交通信号灯,没有一条下水排污管,城区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到6万人。就是这样一个县城,在2003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2006年又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称赞:“平舆县的城市管理工作有特点,有创新,抓得实。”

  领导重视是创建成功的重要基础

  面对县城脏、乱、差现象,2001年初,县委、政府提出:“以治脏来治乱、以治乱来治愚、以治愚来致富”。

  “脏就是懒!”当时县委书记乔登华的这句话让很多人受刺激。为改变观念,县委、政府先后分三批组织400多人到同样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国家级卫生县城的河南卢氏县参观考察,让大家明白要“穷是穷、要干净”。回来不久,县里召开三级干部千人动员大会,成立了平舆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四大班子成员任副指挥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之所以把创建办的规格定的这么高,主要是想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抓城建就是抓经济、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道理。”现在已经是平舆县创建办主要负责人的冯争鸣这样解释。

  2004年,新一届县委、政府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旧城区抓改造、建成区抓美化、新建区树形象,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全力实施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工程,强化公共卫生工作,倾力打造以人文本、人居和谐的城市环境方面下大力气。把全县19条道路分段包给有关单位,单位一把手是“路长”,要求路长每天巡视承包路段不少于一个小时,若干路段组成一个片区,县委常委们都是不同区的“片长”,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创新是创建成功的法宝

  国家爱卫会规定国家级卫生县城的标准共计11大项119条,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要达到这些标准不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没有钱,怎么办?冯主任说,是创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是募捐上创新。他们从平舆的实际出发,改变过去向县内干部群众募捐、集资的方式为向县外成功人士求支援的方式。平舆县本来就是劳务输出大县,有很多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得知家乡的难处后,纷纷慷慨解囊,援助家乡。二是探索出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之路。县棉麻公司倒闭多年,职工下岗生活艰难,创建办把他们闲置的仓库改造成批发市场,既解决了企业下岗职工的生计,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马路市场问题。

  灯亮了、路好了、水清了、树绿了、花美了……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平舆县共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新铺设了1.26万米的排水管网、35公里的燃气管线,建成了3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新修了近30个公厕、2个垃圾中转站,完成了5条大路和33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构成了“六纵九横”城区骨干道路。县城也有“步行商业街”,新修了4个大型公园和24处街心花园,绿化覆盖率达36%。

  长效管理让光荣称号永驻

  平舆县委书记刘汝生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仅是关乎我县的城市形象,其意义更在于通过创建活动,来提高我们城市的管理水平,改善老百姓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陪同采访的宣传部王科长说:“爱护卫生城市名誉和保护家园意识,已经成为平舆市民的内在自觉性。”

  如今,国家卫生县城已经成为平舆县的“金字招牌”。上海辛普生物等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4个已经落户平舆,项目总投资8.06亿元,县域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实现了以推进城市化进程大上工业项目、以发展工业项目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双赢目标。“创建工作无尽头”,这是记者在平舆县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在创建办的基础上,成立平舆县城市管理局。刚刚履新的冯争鸣局长表示,平舆县将建立以职能部门为主、路长单位为辅、全民共同参与的管理新机制,继续实施以车辆停放规范、摊点经营规范、牌匾悬挂规范和广告张贴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四规范工程”和以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公共设施、包小广告治理的“门前五包活动”。届时,城管区域的精细化,管理内容的数字化,事件处理的精确化将使城市管理的触角越来越密,保证“国家卫生县城”这一光荣称号能永驻平舆。(记者/王宏晓 田伟华 通讯员/王凌云 )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