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襄樊市在城市建设上坚持“大建设,大视野,大改革,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襄樊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日前,就2007年城市建设与发展问题,记者专访了襄樊市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陈东灵。
记者:陈主任,2007年,襄樊市城市建设有哪些思路和打算?
陈东灵:为进一步加快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服务经济建设,打造宜居城市。今年,我们将继续按照“用新理念提升名城品位,用活机制凸显古城特色,用大手笔张扬魅力韵味”的建设工作思路,在前几年拉开城市骨架的基础上,把建设重点放在完善配套、提档升级上,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支点,建设体现城市形象的靓点,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为确保市政项目建设更具针对性、科学性,我们从去年9月初开始着手编制2007年市区城建项目计划,在襄樊建设信息网、市级新闻媒体上发布征求意见稿,并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评代表和城区政府、社区居委会发放征求意见函,同时,对收集上来的意见,进行了反复筛选、论证优化,并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大常委会研究通过,确定了全年的城建项目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全年襄樊城建投入9.19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亿元,社会融资7.19亿元,建设10大类90项工程,这些项目实施后,对襄樊的城市功能将是一次很大的提档升级,襄樊的人居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记者:这些建设项目有哪些重点,能否做个具体的介绍?
陈东灵:今年,襄樊城市建设的三大重点是:一是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支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主要是建设与工业园区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如襄城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雨润集团排水工程,食品工业园路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硬件支撑;二是大力建设城市的靓点,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主要是建设体现襄樊“南城北市”、“南古北今”的历史风格,彰显城市特色的项目。
今年将重点实施长虹路景观综合整治工作,把长虹路打造成为展现襄樊城市特色文化内涵、整洁靓丽的景观大道和管理规范的文明走廊,成为襄樊市民引以自豪的城市名片;启动“檀溪村”改造工程,形成以服务旅游为重点的檀溪路景观带;在城市主要交通道路节点建设一批雕塑小品,体现襄樊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对长虹路、前进路、春园路等主次干道节点进行亮化,增加城市夜景魅力。三是始终聚焦社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重点是完成鱼梁洲污水治理二期工程和襄城观音阁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确保市民饮水安全;新建改造14条泥巴路和43条背街小巷路灯,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投资600万元再建一批廉租住房,逐步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紧缺的矛盾。
记者:面对如此繁重的工程建设任务,襄樊建委将有哪些具体措施予以保证?
陈东灵:一是继续实行“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四分离的建管体制,将全部市政工程项目纳入襄樊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组织实施,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加强监督,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二是科学安排建设施工时序,对今年10类90项工程进行分类,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开工顺序;三是实行倒排工期,每个项目从开工之日起,实行倒计时,加强督办检查,确保各项工程按时完成。
记者: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襄樊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在湖北省均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今年还会有哪些新的动作?
陈东灵:今年,我们将继续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目标,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是以3个省际口子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小城镇规划编制,力争经过两年的努力,各建制镇全部完成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所有乡集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所确定的重点镇全部完成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重点做好村庄布点规划及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2007年完成50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市财政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重点镇供水管网延伸项目、垃圾处理项目、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并将城镇水源向城郊、镇郊延伸,解决城镇周边农村居民饮水问题,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全市城镇化率力争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45%。
记者:作风建设关乎各项城市建设工作的落实,今年,襄樊建委在转变作风方面有什么打算?
陈东灵:今年,襄樊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活动。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力求建设行业作风有新转变,工作业绩有新提高。一是以创建学习型行业、学习型机关为目标,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结合建设行业特点,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强化教育培训,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二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将建设系统所有办事程序、内容、结果等全部向社会公布,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将建设系统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市建委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办理,设立首席代表,全权委托,实行一站式办理,减少办事程序和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同时,我们将所有收费项目按照经营性收费标准下限收取、行政性收费减半征收的原则收取,使建设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最大优化。(记者 吴文杰 通讯员 付彩军 章成强 李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