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其南望衡岳,北连洞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水交融,风光秀丽,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拥有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辖五县(市)四区和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口370.92万,市区规划面积5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6.4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60.3万。
株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致力于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形象塑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战略目标,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高潮。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株洲市从保护、利用和改善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手,加强了城区的山体、水系的保护和景观建设,形成了“城郊倚绿枕,四港系两洲.一江串众园.绿网织新城”的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特色,并由原来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城市,转变成一个地绿、天蓝、水清的秀美新城。
立足现实 提升品质 倾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株洲位居九省通衢之地,牵揽衡岳,吐纳洞庭,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曾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50多个第一。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都诞生于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株洲已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
工业企业的聚集与快速发展,成就了株洲作为一个工业新城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环境欠佳的后遗症。2000年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确立并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总揽,以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以蓝天碧水绿城为主要内容,以弘扬炎帝文化为特色,倾力打造山水园林新城,实现环境治理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创建工作思路,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体现特色、增加绿量”的要求,不喊空口号,不搞过度包装,秉承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城市的原则,求稳求实,闯出一条工业城市创建园林城市的新路子。
株洲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举全市之力,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强势推进。一是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株洲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建立了强力高效的工作机制,并以责任状的形式,下达到责任单位,作为党政“一把手”年终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竭力加大投资,确保创建计划顺利实施。2004年以来,全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近7亿元,投入环境保护资金达35亿多元。三是发动群众,众志成城。通过“城市绿化周”等形式,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的高潮。自2002年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249.21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完成植树519.36万株。2004年以来,认建认养绿地14万余平方米,认养树木1000余株。株洲市充分利用市内主要新闻媒体,采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的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创建热情,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规划先行 长效管理 科学系统地推进创园工程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株洲市瞄准创园目标,统筹兼顾,扎实推进。
(一)坚持标准,科学规划
株洲融山、水、城为一体,湘江穿城而过,庆云山、凤凰山、石峰山等山体环绕于城市内外,与众多港系水体共同构成了株洲山水相融的独特城市形态。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和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3年在《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株洲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立近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远期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2005年以来以《株洲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导,编制完成了《城市分区绿地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株洲市城郊生态绿化规划》、《株洲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则》等配套规划。为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颁布和实施了《株洲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株洲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而有效地建立了依规兴市、依规建绿的建管体制。
(二)强化管理,依法治绿
为落实长效管理,株洲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健全园林绿化组织机构。2005年成立株洲市城市绿线管理办公室,市规划局相应成立了规划园林科,颁布实行规划“红线”、园林“绿线”的双线控制办法,强化实施建设项目绿地率审批制度,确保各类公园、游园、街旁绿地等园林绿化用地坐标落地。二是完善园林行业法规制度。先后制定了《株洲市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株洲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株洲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株洲市园林绿化养护规范》等规范性文件,为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创新城市绿化建设管养体制。建立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建管分开,强化日常管理,及时查处各种毁绿行为。从2001年起,大力推行“绿色图章”制度,对新、扩、改建项目实施绿化设计施工审查备案制度,推进了城市绿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精心组织,分段实施
按照株洲市的创园计划,2000年~2002年为起步阶段。启动了以建设环城防护绿地为主的包括公园新建和提质改造、道路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等一系列园林绿化工程。2000年至2002年底,提质改造道路绿化25条,提质改造旧居住区绿化10个,新建园林式小区12个,拆违建绿5万余平方米。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3年~2005年为攻坚阶段。启动以建设城市生态保护圈为主,普遍绿化与重点绿化相结合,以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以立体绿化为亮点的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层次丰富、精品率高的公共绿地格局。同时大力抓城区排污综合治理,大气优良天数增加,城市容貌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绿地面积得到大幅度提升。2004年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
2006年~2007年为冲刺阶段。实施了以园林绿化促“净”、塑“美”、置“景”、怡“情”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工程,丰富园林城市内涵,扩大园林城市外延,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突出重点 打造特色 方位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创建思路上,提出建设“地绿、天蓝、水清”的园林化工业新城的目标,全力打造地域特色,确保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
一是抓公共绿地建设。公共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精华,是打造蓝天碧水绿城、实现环境治理和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在创建工作中,株洲市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加强历史古迹的保护与再现,使之成为传承文化与市民休憩的活动场所。创建以来,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提质改造了以炎帝文化为主题的神农公园,以纪念抗日将士为主题的流芳园,以森林和防护绿地为主的石峰公园,新建防洪调水与公园相结合的天鹅湖公园、东湖公园和以森林、防护绿地为主的凤凰公园、天池公园、荷塘公园等11个公园。几年来提质改造了炎帝广场、中心广场、滨江广场和向阳广场等30个绿化广场和街旁绿地,使一批老绿化广场和街旁绿地景观更好,设施更齐。新建白石园、王塔冲小游园、翠塘花园、红港广场等60个绿化广场和街旁绿地。截至2006年底,公园个数增加到14个,绿化广场和街旁绿地增加到121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1平方米。
二是抓单位和居住区绿化建设。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中,根据市大型企业多且集中等特点,株洲市以大型企业为龙头,把创建园林式单位和小区作为搞好单位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并涌现一批规模大、园林艺术水平高,养护管理好的园林式单位和小区。房地产开发的观念也随之转变,一大批新楼盘精彩亮相,以良好的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人所向往的居住小区。截至2006年底,全市省市级园林式单位221家,占单位总数的69%;省市园林式小区57个,占居住小区的70%。
三是抓道路绿化建设。2004年以来,在城市路网建设中,坚持道路建设与绿化“三同步”,累计完成道路绿化投资近3亿元。在建设过程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打造一路一景。株洲大道是一条连接京珠高速公路的绿色长廊,由于道路景观视觉和生态效果相统一,成为最具生态价值的优质景观大道。2004年以来,株洲市提质改造了体育路、公园路、新华西路等40余条道路绿化,截至2006年底,市区主次干道69条,绿化普及率100%,绿化达标率84%。
四是抓立体绿化建设。从2005年起,株洲市大力开展立体绿化建设,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业人员,拔出专项经费近千万元,采取完成年度义务植树任务和奖励补助等形式,在全市全面推行以佛甲草为主要品种的屋顶绿化建设。与此同时在城市道路隔离护栏上摆放盆花,对城区挡土墙、护坡、围墙进行垂直绿化建设。截至2006年,全市已建成立体绿化14万余平方米,其中屋顶绿化面积5万余平方米,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五是苗圃建设呈多元化、集约化快速发展趋势。株洲市始终坚持本土特色,结合绿化科研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倡导节约型园林建设。
综合治理 攻坚克难 展现山绿水碧气清天蓝
株洲市将改变工业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立足点,并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在城市规划上将各工业组团之间及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的楠峰公园、天池公园、荷塘公园、凤凰公园、天台公园等规划建设成为生态公园,以起到阻隔污染源,为城市“消毒制氧”的功效,并花大力气开展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截至2006年底,基本形成了城区外环为50米宽的防护林带,并沿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和京珠、莲易、天易、S211省道四条公路建成了7条放射状绿廊。对建成区的庆云山、石峰山、凤凰山、月形山等山体进行保护性开发,通过建设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湘江风光带、中环大道、株洲大道等防护绿地建设,基本形成了城郊一体化的防护绿地体系,大环境绿化建设和建成区防护绿地建设对城市环境治理已发挥了显著效果。
二是在创建过程中突出重点。对城区内环境脏乱差、污染严重的地带进行综合治理。被广大市民誉为株洲的“城市客厅”和“夜明珠”的文化园,2003年前是一片污水池塘,市财政投入8000万元进行综合治理,清淤排污,引湘江水人园,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今日的文化休闲广场,成为市民的休闲胜地。株洲市重视风景名胜区建设与保护,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先后重修了流芳园、神农阁、炎帝塑像、仙庾岭塔、资福寺等。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全部建档立卡,实行挂牌管理。
三是在源头治理上加大力度。2004年以来,株洲市大力开展“蓝天行动”,累计投人环境保护资金35亿多元,完成600项污染治理项目。2006年,株洲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8天。在水系绿化建设方面,通过河道疏浚、截污和沿岸绿化,3年来市区共完成河道整治25.49公里,建成了湘江两岸、枫溪、白石、霞湾、建宁、中基、鹅颈洲等滨水绿地,主要河流水质由过去的Ⅲ类提高到Ⅱ类。
近10年来,株洲市累计投入60多亿元,先后完成煤气改天然气工程、自来水四水厂、城市快速环道、霞湾污水处理厂、龙泉污水处理厂、南郊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市五大通道工程、六大广场改造工程及天台路等30条道路、城区样板街和小街小巷改造工程等,使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目前,株洲市建成区绿地面积3254公顷,绿地率37.66%;绿化覆盖面积3436公顷,绿化覆盖率39.76%;公共绿地面积54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1平方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各项指标均已符合国家园林城市考核标准。
沧桑砺洗,春华秋实。株洲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现已将绿色作为主色调尽情挥洒,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今走在株洲市街头,鸟语花香、绿意盎然,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宛若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怡人画卷。如今的株洲人民正在为创造更加美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