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峰区位于桂林市中西部,东临漓江,南频杉湖、榕湖,西与临桂县毗邻,北与叠彩区和灵川县接壤,总面积53.5平方公里,总人口12.6万人。辖秀峰、丽君、甲山(2005年8月撤乡改办)三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居委会、7个村委会、37个自然村。由于地处桂林市区中心,是吃、住、玩、购物的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辖区的芦笛岩、伏波山、王城景区等又是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人流密集,商贸繁华,流动摊贩在辖区的大街小巷和集贸市场、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学校等周边乱摆乱卖、尾随兜售、垃圾乱扔、交通工具乱停,造成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并引发交通堵塞、行人不便、噪声扰民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桂林国际旅游城市形象。过去,我们曾集中人力、物力对流动摊贩进行突击整治,但问题易反复,群众不满意。去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决策部署,群众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而流动摊贩管理工作再沿袭过去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对此,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新机制,付诸实践,使流动摊贩逐步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一、充分认识加强流动摊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更多的社会群体不断发展,在我区从事流动摊贩的人群大多是水果、蔬菜种植户农民,还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企业下岗人员和无固定职业的城市居民。为经济来源,他们选择了成本低见效快的销售水果、蔬菜、小食品等。而辖区现有的19个市场,规模小与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之间的矛盾突出。流动小贩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多难以进市场,只有在繁华的依仁路、三多路及乐群市场、伏波山景区、学校等周边贩卖,因城市管理不允许,只得流动贩卖成为流动摊贩。流动摊贩一方面以小贩为生计,另一方面为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提供了便利,有需求市场,对流动摊贩完全采取“堵”的管理办法违背客观规律,将事倍功半。流动摊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成份多元化,方便群众生活,满足老百姓和服务多样性需求,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坚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加强流动摊贩管理不仅是单纯的城市管理问题,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关心帮扶生活困难群体解决生活出路,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问题,是执政为民,依法行政,改进工作方法,密切干群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促进桂林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意义重大工作重要。
二、流动摊贩现象易反弹的主要原因
流动摊贩现象易反弹其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没做到位。群众因对“城乡清洁工程”的意义要求知之不多,存在个人利益主义。公共意识不强,思想道德素质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是一场易风移俗的革命,需要一个不断教化群众的过程。二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滞后。目前,一部分管理者对流动摊贩管理的重要意义存在模糊认识,对问题的根源把握不够准确,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思想上的准备不充分,或多或少存在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标准不高,满足现状的思想,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突击整治的初始阶段,没有转变到管理与服务并举、疏与堵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突击整治,管理成本越来越大,管理水平却越来越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长此以往,城管队员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因而责任心也不强,管理工作难到位。三是规划建设工作滞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城市框架拉大的进程在加快,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对丰富、便利、周到服务的需求与现有市场的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四是管理手段单一,方法简单。在加强流动摊贩突击整治初始阶段,以“赶、缴、罚”为主要手段和方法,管理工作常顾此失彼。以“赶代管”,将流动摊贩从西街赶到东街,从大街赶到小巷,流动摊贩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以“缴代管、以罚代管”,暴力执法,经济执法,以牺牲流动摊贩和居民群众的利益取代管理工作和责任,以此循环往复城管队员与流动摊贩容易形成对立面,严重的发生暴力抗法事件,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五是部门配合、条块结合不够密切协调。如经营麻辣串烧烤、家禽肉类等的流动摊贩大多是没有卫生许可、经营许可的,经营人员的健康状况、经营食品的卫生将存在安全隐患,城管队员进行管理只是解决容貌秩序问题,还需要工商、卫生部门共同管理,以解决合法经营和卫生安全问题。
三、采取措施,加强流动摊贩的长效管理
实践证明,要实现流动摊贩的长效管理,管理者必须从过去单纯的集中突击整治的管理理念转变到服务与管理、疏与堵相结合的管理理念上,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宣传、引导、服务和依法管理的综合措施,实行长效管理。
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流动摊贩知法守法自觉服从城市管理工作。流动摊贩现象之所以反弹,仅靠城管单一的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流动摊贩的配合支持和辖区广大群众的参与监督。因此,我们将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贯彻始终,努力做好思想疏导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城乡清洁工程”重大意义、内容和要求,提高知晓率,让广大群众懂得“城乡清洁工程”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明确共同的目标,在群众中形成强大的内动力。广泛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提高公共行为道德素质,依法经营。深入宣传政府为流动摊贩服务的内容和程序,使他们懂得取得合法经营的政策及获得公共服务的程序。从而逐步从不依法经营到依法经营,从被管理者到主动参与,自觉维护城市管理。
疏诸结合,规范管理。一是坚持管理与建设并举,加大投入建市场。按照城区建成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组织重新调整秀峰区市场规划建设方案,特别是新开发的居民小区,按规定面积和人口将市场建设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范筹,同规划、同建设、同管理。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采取多元化办法建市场。“十一五”时期,要按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要求,拟新建桥头、红头岭市场,改造扩建东莲、乐群市场。通过调整规划和新建、改造扩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总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引摊入场,还路于民。建设市场配套服务中心,为居民群众提供便利的条件。二是严格划行归市。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后,一些市场开办者由于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将市场内很大一部分摊位给百货业主经营,这样的摊位利润高且固定,但却造成农民的水果、蔬菜进不了市场,他们只好在周边流动经营。今年以来,我们在辖区农贸市场严格划行归市,通过宣传和协调工作,工商管理所、市场服务中心与物业管理公司联合整治,将市场内不属于农贸市场经营范围的摊位进行拉网式清理,滕出摊位划为农民的农副产品销售区域,这样解决了部分农民群众进市场难的问题。三是引导早市规范管理。辖区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大多处在城郊结合部,农民担菜进城就近方便,居民群众就近买菜也方便,自发形成城市边缘集贸市场。如在西山路、甲山路、巾山路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钟,附近村庄的农民担菜在路上卖,给早锻炼的老人、居民群众买菜提供了方便,但又造成占道经营,交通堵塞,还因无管理员和卫生保洁员,造成环境卫生差问题。当初,我们采取“赶”的办法,结果事与愿违,仅一条路上的几百个菜摊贩到处流动至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几个城管队员每天管一条路上几百个流动摊贩的马路市场难以管到位,居民群众每天买菜不便利也意见大,对此,我们全面分析,认真总结,出台了《桂林市秀峰区集贸市场容貌秩序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明确早市开办条件和审批程序。同时,积极做好疏导协调工作,综合利用资源。如丽君街道办事处干部主动上门找到西山路、甲山路附近的摩修街、批发城老板和巾山路边的齿轮厂负责人,西山附近的摩修街老板出资将西山路边早市的路面硬化、绿化,甲山批发城老板大力支持,划出场地建能够移动的摊架办早市,城管队员严防死守,将流动摊贩疏导到西山路附近摩修街和甲山批发城内经营。齿轮厂无偿提供场地给附近唐家村农民进场卖菜,西山、甲山、磨床厂早市都落实卫生检疫工作,明确市场管理员和保洁员,每天早上9点钟以前结束。这样实行“路段管理,限时经营”规范管理的早市,既解决了农民卖菜难的问题,又解决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还满足了群众生活需求。对反复宣传疏导工作仍不服从管理的流动摊贩,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服务并举,专业队伍管理与群众参与互动。一是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实行城管进社区,明确街道、社区干部负有城市管理服务职能。这样从过去城市管理由城管单一管理转变到由街道、社区干部和社区城管队员共同管理,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格局。二是合理布点,规范审批,动态管理。街道办事处按照居民小区面积和人口将社区内修理单车店、缝补衣服店、修鞋店和经营食品、水果、疏菜摊点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统一调整布点,依法取缔一些影响群众生活环境又重复的小摊店,经审批调整保留一些便民店,加强日常管理。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社区干部热忱做好服务疏导工作。小区内的流动摊贩大多是下岗工人或无固定职业人员,生活大多比较困难,以小贩为生计。社区干部工作在居民群众中,容易了解情况,容易与群众沟通,如何管理好居民小区内的流动摊贩?街道、社区干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流动摊贩管理的新路子。如百梓社区将小区的流动摊贩管理与再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相结合,通过真诚的服务做好流动摊贩的疏导工作,利用就业信息资源为从事流动摊贩的下岗人员找到就业岗位。这样变管理为服务,干部和群众的心越来越贴近,自觉服从社区管理。乐群社区与辖区企业、学校联手,成立流动摊贩义务劝导队,加强了流动摊贩管理的力量。丽君社区将居民小区流动摊贩管理工作融入邻里节活动,组织开展“十佳文明卫生先进个人”活动,模范做好流动摊贩疏导监督工作,这样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越来越融洽,群众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而工作中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变少数人管多数人为多数人管少数人,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桂林市秀峰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宁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