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投融资,已经走上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道路,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几年,受国际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技术转型,即向资源回收再利用循环型社会方向发展理念的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方式在系统层面有了很大调整,即在采用最终无害化处理之前,应尽量促进其减量化和循环使用。所以,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新技术选择与投资越来越受青睐,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投资方式、投资体制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多元化投资日显活力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开始支持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如北京在1991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的大屯转运站和阿苏卫填埋场投入使用。国家相关部门在这一阶段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以加大外资投资力度。资金渠道开始拓宽,国债和国外政府的贷款推动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部分发达国家尝试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PPP),代替原来的政府部门建设运营的传统模式。2002年12月27日,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指出,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作为市政公用行业之一也成为改革的对象。
2002年以来,市政公用事业的开放政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特许经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民营企业和外商等多种资本和力量也开始活跃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
政策性督导需加强
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选择与垃圾成分、城市土地资源情况、财政实力等诸多因素有关。生活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相比,其公共物品属性更强。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生活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同样适用投融资、企业改制、产权转让与资产管理、收费、特许经营、监管等政策。但实际上,由于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特殊性以及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的界定边界不清,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困难等都给投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投资风险,市场化项目的推进有一定的困难。
垃圾成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呈不断变化趋势。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费尚未与垃圾产生量挂钩,收费难度大,收费标准很低。政府所支付的生活垃圾处理服务费从45元/吨到240元/吨不等,主要是由于服务边界条件设定不一致以及现有政策的不明确性,造成项目相互之间依据和参考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给政府和投资企业带来困惑。政府部门需要全面了解行业的成本现状,围绕如何实现最终目标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来考虑城市垃圾的处理流程,并选择最优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
生活垃圾处理领域也是国债支持的主要领域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得到了各级财政的重视。这一阶段,国债成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支持了一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也迎来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时代。
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政府的责任,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提出了较高的建设目标与要求。1998年到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为改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累计批准总投资408.84亿元,其中国债资金58.4亿元,地方配套124.77亿元。
国债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领域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债积极推动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也出现了国债资金投资与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在地方政府没有有效的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国债应该继续加强对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并尽快从机制上提高国债投资和使用效率。
理性投资控制风险
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环境商机和风险并存,商机大、风险也大,风险控制无疑成为保证这一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鉴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相关政策还不是很完善,这些都有可能给投资人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在市场体制的制度设计中,核心的风险分担原则是让每一种风险都能够由最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合作方来承担,项目的整体风险才能达到最低。
一般来讲,在生活垃圾处理中,投资企业方应该承担设计风险、建设风险(包括成本、工期、质量等)、运营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等;政府应该承担政府部门的规划、计划风险,法律变更的风险,相关物价变动风险等。
尽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仍然吸引着全球生活垃圾处理强有力的投资。以上海为例,截至2005年,代表着不同投资方的世界先进处理技术或世界知名的生活垃圾处理企业,都在上海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产业中融资。
2005年6月,上海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和美国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签约成立上海环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从事固体废物再生能源项目;由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和上海振环实业总公司组成的投资方,以总投资7.5亿元建设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美商国际集团以总投资2.3亿元建设千吨级垃圾综合处理厂;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并以委托运营、B0T、B00和T0T方式在上海、成都、杭州和常州投资建设、运营11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威立雅环境服务、中信泰富、上海环境集团的联合体负责设计、施工和运营上海老港填埋场四期工程。
2003年5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个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公司正式成立,金州公司将采用BOO运作模式自行投资兴建。
这些活跃的资本背后显示了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存在的巨大商机,预示着中国生活垃圾处理市场良好的前景,也显示了支撑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商业金融市场,必将逐步走向成熟。(常杪 李建军 傅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