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城乡清洁工程””的顺利推进,大河乡党委、政府把”城乡清洁工程”当作中心工作来抓,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常抓不懈的原则,广泛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卫生意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加上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开始时村民对”城乡清洁工程”积极性不高。乡党委、政府领导带头,组织机关和村“两委”干部深入村屯,走家串户,宣传”城乡清洁工程”的意义,解答农民群众的提问,排除群众的思想疑惑。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乡辖主要路段悬挂横幅30余条、在村委会和乡政府机关出板报30块、出动宣传车辆间断广播10天、组织观看卫生保健影片5场和发放倡议书3000份,使广大农村群众提高了对”城乡清洁工程”的认识,踊跃地参与到这顶利民惠民的工程之中。
针对农村陈年垃圾较多,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和集贸市场脏乱差的现象,乡党委、政府广泛听取农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农村的实际,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在财政紧张情况下投入专项经费65000元,组织各村群众、人大代表、广大党员、共青团员及共建部队官兵等15000人次参与”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整治各村村道、菜市场和大四公路、灵田公路及漓江两岸的卫生死角,共清理陈年垃圾约10万吨。期间,修建垃圾池56个,垃圾焚烧炉3个,正筹资在河东片区修建一座垃圾转运站。该乡的”城乡清洁工程”实行全方位、全时段的无缝隙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到人。采取分村分片包干的方式,将全乡各村和相关地段分成18个片,由乡村干部定点、定片包干负责,特别是针对乌石和清风市场重点地段实行乡机关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确保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同时加强了督查和整改力度。乡清洁办成立了专门巡查和督查小组,每天对全乡辖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巡查,并成立了两个应急小分队,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为了使”城乡清洁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该乡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综合监督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行政责任与过错追究责任制、激励机制和应急机制。每家每户门前都备有垃圾筒,每个自然村都聘有保洁员,设立了城乡清洁投诉电话,签订了乡、村、户三级责任状,阶段有讲评、年终有考核。(供稿:朱友益 董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