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随后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补充意见》等7个政策文件,营造出一个公开透明、平等竞争、多方扶持、高效服务的产业化发展环境,福建省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由此变成了各路投资者争相投标的“香饽饽”。
2003年9月,福建省开始全面启动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与投资企业签订12个污水处理项目、6个垃圾处理项目的合同。2004年,福建省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不断稳步推进,实施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10项,完成当年度计划。
2005年,福建又全面执行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以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设备运行效率。随后晋江市建成了福建省第一座采用BOT方式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处理厂,利用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热能发电,实现垃圾变废为宝,既带动城区垃圾处理,也带动所有乡镇、村庄的垃圾处理。
自此,福建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在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污水垃圾产业化跃上新的台阶。到目前为止,福建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2座,处理能力为205万吨/日,2006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9%,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1座,处理能力为8570吨/日,2006年底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据了解,当前福建省全省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累计有57项,共吸引社会投资近35亿元,其中污水处理32项,垃圾处理25项。污水处理产业化项目有24项实行BOT、4项实行供排水一体化,2个污水处理厂实现事改企转制,1项实行承包经营,1项实行股权转让;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均实行BOT。通过产业化运作,拓宽了资金渠道,加快了福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配套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不断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由于目前福建各地市推动产业化工作的力度不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和流域下游市、县的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工作进展情况良好,项目建设情况进度较快,如厦门市已建成8座污水处理厂,泉州市辖区内所有市、县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部实施产业化运作,大部分项目已建成运行,而山区和流域上游地区的进度相对缓慢,特别是南平所辖县级市的污水、垃圾处理进展十分缓慢,对全省影响较大。
为加快福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确保“十一五”污水、垃圾处理目标的实现,福建省明确了“十一五”目标,全省“十一五”期间需新建61座污水处理厂,59座垃圾处理场,其中垃圾焚烧处理厂20座。
到2010年每个设市城市和县都必须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一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其中设市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达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福州、厦门、泉州市污水处理率达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汪娟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