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济南市槐荫区南沙村,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济南市目前最大的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今后,周边十几个城中村和城郊村的近百吨生活垃圾将通过这里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槐荫区城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将实现全覆盖。
环卫系统习惯把城区比作人的脸,把城郊比作人的脖子,城乡环境状况往往是“脸面干净脖子脏”,垃圾围城现象突出。槐荫区作为济南的西大门,城郊及农村人口超过10万,环卫体制改革之前,环卫管理范围仅限于建成区,而新设办事处和各镇一直延续着原始的房前屋后堆垃圾的模式。
槐荫区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先从部分村居入手实行城市化环卫管理,然后区环卫部门接管城郊18条主要道路的保洁,对通村路进行责任区划定,村内卫生、通村路保洁由村自行负责,村内安排专人管理,逐步将所有办镇的生活垃圾清运纳入环卫管理范围内。对于棘手的资金问题,由区、村居、环卫局共同为环卫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对保洁面积、垃圾产量核定有偿服务费。保洁经费由区环卫局以及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各承担50%。
实行新型环卫管理体制几个月来,村里天天有环卫工人打扫,原来脏乱的大街现在看不到一点垃圾。 (张海峰 黄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