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百姓和谐生活环境桂林斥资改造小街小巷
——访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市长王跃飞
“美丽的桂林城,如果她的市民连家门都走不出,又何以走向世界?”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名城桂林的一市之长、全国人大代表王跃飞每当走过那些年久失修的小街小巷,面对那些步履蹒跚的老人,羞愧之情让他久久难平。
“我们平时老在讲GDP增长多少多少,如果连门前的路灯都不亮,又如何让老百姓感觉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出席全国“两会”的王跃飞代表在驻地接受本社记者的采访时说,要使民众享受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就必须为他们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二00四年,桂林市政府宣布当年为老百姓做十件实事,其中第一件就是一反许多地方官员追求“政绩”,大搞所谓“形象工程”,铺张浪费的做法,对直接关系百姓生活环境的小街小巷进行改造。
王跃飞说:“去年桂林市政府调整了财政预算,斥资改造小街小巷六十五条。今年桂林市将继续推进这项工程,改造一百二十六条小街小巷。我们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对全市三百多条小街小巷的改造。明年,桂林市将向海内外游客推出小街小巷游,让游客充分了解桂林的城市文化。”
“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每一处细微改造都将关系到城市的形象。”王跃飞和他的同事们为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小心翼翼地打扮着。桂林城市秀小,在小街小巷的改造中便因地制宜,设计得有小家碧玉的神韵。小巷面积小,绿化时设计者便将绿化用地做成移动式的树池和花架,路面用当地石材,使居民能感觉到自己所在街巷的独有特色。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记者曾到桂林采访。走在去年底刚改造完成的社公巷,路两边的桂花树别致地种在移动式木制树池里,移动式花架里的菊花释放着淡淡的春意。屋檐的雨滴落在小巷的青石板路上,透着梦幻般的诗意。
王跃飞说,过去有亲友来桂林,有些市民因为居住环境的恶劣,羞于带到家里。现在改造后,干净漂亮的街道,门前的休闲石凳,路边的健身器材,无不让人身心愉悦,百姓们真正体会到“不愿作神仙,愿作桂林人”的骄傲。(中新社记者 夏晓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