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前】 各位晚上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报道。说起桂林阳朔,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她的大名的。而阳朔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她的美很让人养眼。至于阳朔美在哪里,虽然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不暇思索的回答阳朔美在山水,却往往忽视了那点缀在山水之间的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传统民居。 [正文]: 解说词: 这是广西丹青大师们笔下的阳朔水墨画作,尽管出自不同的画师,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表象。那就是在山影朦胧与竹影婆娑间,都错落有致的点缀着黑瓦白墙的乡村民居。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吗?
同期声: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阳山
阳山:黑瓦白墙,一直是经典不衰的这么一个审美。所以说,表现江南的也好,漓江也好,阳朔也好,大家都是长期形成一个审美的趣味,或者是表现的一个形式,必须要这么去做的。
解说词:
实际上自明清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阳朔的民居建筑就一直传承着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审美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桂北民居风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阳朔古朴的建筑风格开始变了样。依山傍水的不再是错落有致的黑瓦白墙圆洞门,取而代之的是参差不齐的钢筋水泥楼房。由于规划上的制约,这些水泥楼房都是建造得窄窄长长的瘦高条形状,看上去就像是一节节的毛竹,因此人们形象地称这些瘦长的楼房为"竹筒楼"。竹筒楼的大量出现,使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阳朔很难入画了。
同期声:桂林市阳朔县建设规划局局长李明刚
局长:竹筒楼它主要是比较狭长,再一个它的立面都是一些洋不洋土不土的样子,非常难看,就象一个鸟笼子,没有什么特色,没有什么特点。
解说词:
旅游业是阳朔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而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所在。随着竹筒楼对传统民居的取而代之,传统文化也几乎被涤荡殆尽,最终导致阳朔在中外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阳朔县在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从2006年4月开始着手对竹筒楼进行改造。
同期声:桂林市阳朔县建设规划局局长李明刚
局长:当时建设的时候是没有规划无序的建设,现在阳朔是旅游名县,这与阳朔旅游名县的声誉很不相称,自治区把阳朔东岭社区作为一个民居改造的试点,把原来脏乱差的局面进行了改造。 记者:那你们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考虑到一些桂北的民居风格和文化的元素在里面呢?
局长:我们充分的考虑了这个问题,我们桂北民居风格,以阳朔来说,都是按照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木格窗,吊脚楼,石裙墙,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风格来建的,现在整个县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桂北民居的风格,使我们过去的那个竹筒房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解说词:
经过两个多月努力,作为全区竹筒房改造项目试点的阳朔县东岭社区先期于2006年10月竣工并通过了自治区的验收。按照人们一般的惯性思维,对居民房屋的改造建设,往往会遇到来自居民们的各种不同意见,有些甚至是阻力。那么阳朔县在对竹筒楼的改造过程中,会不会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呢?
同期声:桂林市阳朔县东岭社区居民廖庚秀
居民:房子搞得家家都一样了,好看了,原来这里是一家不同一家的,那个颜色一家不同一家的,现在他搞的统一了,然后装上这种花格,盖起这种屋顶,也蛮好看了,原来有些是没有的。 同期声:桂林市阳朔县东岭社区居民覃小琼
居民:我的房子原来的样子没有现在这么好,很陈旧,面前的路面不平。
记者:那现在帮你们弄成这个样子你觉得好吗?
居民:现在帮我们弄成这个样子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弄得非常的好,路面也好了,房子也整齐了漂亮了。
记者:他们都帮你弄了什么呢?
居民:帮我们弄了面前的墙壁,还有装饰,还有上面的瓦背,也弄了。墙壁都进行过改造。
记者:那搞这个花了多少钱哪?
居民:如果我们自己按照这个装修,可能要三四千元,这只是我自己家里的房子,有些别人的房子可能还要多一点。
居民:现在搞这个我们一分钱都没有出,都是政府帮我们搞的。所以我们非常的感谢政府。
解说词:
从居民灿烂的笑容中不难看出,阳朔县在对竹筒楼的改造过程中,在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的同时,也给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留下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播后】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保护和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阳朔县的做法可以说是为全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阳朔县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个由多文化元素构成的城镇,只有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独具魅力。好了,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