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简论村庄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一文中提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在村庄整治中,采取“不拆一座房、不拓宽一条路、不填一条河、不砍一棵树”的“四不”原则,使整治后的乡村面貌优美和谐。事实证明,如果简单套用农田基本建设的模式去整治村庄,就难以避免“大拆大建”式的恶果。而湖州市在村庄整治中按照城乡必须互补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四不”的原则,创立了节约型的村庄整治新模式。本报今日发表湖州市村庄整治经验,以飨读者。
“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真正将村庄整治的成果转化为广大农民的实惠。”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始终瞄准提升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这个重点,全力以赴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在整治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思路来推进建设、促进发展,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村庄整治新路子。
规划蓝图让农民满意
村庄整治工作伊始,湖州市就按照“是不是科学、有没有特色、群众是否欢迎”的要求,坚持专家指导、群众评议、民主决策,实行专家与群众一起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一方面,组织了市内外资质较高的规划单位参与村庄规划设计,注重将编制村庄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色,切实提高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规划前,组织专家深入搞好调查研究,系统了解各村的现状条件、历史渊源、农民的想法等。拿出规划草案后,充分征求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最后还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方可通过。由于规划充分考虑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湖州的特色,充分考虑了农民群众的意愿,从而切实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真正发挥了规划的引导作用。截至目前,该市已全面完成了全市281个中心村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了市域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进一步带动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不搞整齐划一延续传统风貌
如何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做实事”,避免因整治而产生的大拆大建和铺张浪费的现象,尽可能地让农民不损失、得实惠,是湖州市在推进村庄整治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该市围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集约型的村庄整治新路子。将村庄建设与城市、居民小区规划建设相区别,不搞整齐划一、营房式布局,不一味追求大拆大建,着力采取了“不拆一座房、不拓宽一条路、不填一条河、不砍一棵树”的“四不”原则,坚持不破坏自然、生态和古宅民居,较好地保留了民间传统肌理,延续了民间传统风貌,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利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同时,还采取“以奖代补、以补促投”的方式,充分调动县区、乡镇、村和广大群众增加投入、参与“百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让每一个村都能知道干好干成后能够“补多少”,从而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心中有底,增强了抓好村庄整治的信心和决心。2003年以来,该市财政共投入1.16亿元,县区财政总投入2.77亿元,乡镇财政总投入4.52亿元,村级集体总投入达10.18亿元,农户自筹、社会投入等其他投入14.08亿元,总计达到32.7亿元,为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重点突破整治村庄环境
村庄环境差,差就差在垃圾、污水、如厕等环节上;农民生活难,难也难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改水等问题上。只有抓住这些难点、热点,进行重点突破、做出实效,才能确保村庄整治工作做到百姓心里、落到民生实处。湖州市在该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着力推行了“改水、改厕、改路、改线”的“四改”工程,切实解决广大农村“喝水难,雨天行路难,环境脏、乱、差,线路布局凌乱”等问题。特别是将抓好垃圾和污水处理两项工作作为推进村庄整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全市全面推开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垃圾集中处理模式,通过市(县)、乡(镇)、村、户四级联动,实行“一条龙收集、一站式处理、一体化运作”,农村垃圾集中收集面达到70%以上。同时,该市还认真编制了《湖州市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规划》,根据农村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对有条件的村庄纳入污水厂管网统一处理,对没有条件实行统一处理的村庄推行人工湿地、生物处理等新技术,实现了示范村污水处理全覆盖,从而成功破解了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两大难题。正是由于该市坚持从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抓起,破解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让广大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实效,由刚开始的“政府要我搞”转变为“积极争取搞”,形成了“群众催着干部干、干部竞相争着干”的你追我赶的整治建设氛围。
整体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在农村开展村庄整治的目的,不仅是要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要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农民切实富裕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市在该项工作中,始终注重将村庄整治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去谋划,跳出“整治”抓“整治”,与农村各项公共配套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了农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水等系列工程建设,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盼望解决、一村一户难于解决的问题,整体改善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让广大农民群众鲜明地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修建村内道路2616.7公里,通村公路里程达4934.5公里,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达到了两个100%,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农村改水工作已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已全面实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45%,有效改善了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同时,随着村庄整治工程的深入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等绿色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共有“农家乐”3000多家,其中“农家乐”示范村9个,示范户60家,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成为湖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截至2006年年底,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2.11∶1,已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 潘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