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与人文自然景观辉映 桂林彰显“本色”
桂林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山水城市,又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不仅拥有世界上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貌,而且森林覆盖率广,江河纵横,尤其是以漓江沿岸优美景色为主的自然景观更令世人陶醉——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异彰,显示出桂林城市厚重的底蕴和广阔的发展潜力。
自然景观的保护突出“绿”
石山景观是桂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桂林市历届党委和政府对石山保护和绿化工作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明文规定,市区范围内以及重要通道两侧石山禁止开山取石,而后开展了一系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活动。特别是2000年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市区及城郊范围内的所有石山的保护和绿化力度,组织实施了桂林市新世纪军民石山绿化大行动,每年组织发动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对市区、城郊的石山进行植树绿化。目前,桂林市五城区石山面积共15957.90公顷,已绿化石山面积12188.60公顷,石山绿化率达到76.38%,改善了石山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漓江是桂林自然景观的代表。长期以来,桂林市一直都注重漓江沿岸美化绿化工作,采取了大量的保护措施措施。在上下游两侧的中低山、台地、丘陵植树造林,固土保水,严禁滥砍滥伐和超量采伐林木;在上游增修水库,调节丰枯水期水量。在漓江二期补水工程的基础上,跨流域调水济漓方案正在实施之中;同时加大漓江两岸违法挖沙的整治工作,实行问责制,将监管工作层层落实到位,切实维护漓江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
人文景观镶嵌在桂林的山水、园林之中
桂林市各级政府对保护好历史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历史文化为桂林的山水景观贴金。首先是对现有的历史景观按历史原貌修复。早在10多年前,为了保护象山及周边的环境,拆除了象鼻山下杂乱的民房及桃花江对岸的违规建筑,如今的象山水月已成为桂林城市的微标;在保护现有文化景观方面,凡桂林境内的古代名人故居均进行了全面的保护性整修。对适宜建标志性建筑的则配合城市景观的需要予以实施。现已完成的有榕湖南岸清代五美堂别墅照壁,清代芙蓉池馆芙蓉亭等,使大量的历史文化景观镶嵌在桂林的山水、园林之中。
彰显山水城和谐主题
桂林山清水秀,孤峰突兀而起,有“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之美誉。桂林市的城市建筑多年来一直在围绕“山-水-城”三者的动态和谐的主题而进行。1997年以前主要开展大规模绿化石山、荒山活动以及文物、古树名木普查保护活动;1997年以后则以绿地组团建设为主,着重在“显山露水”方面下工夫。1997年为拆墙见绿,显山露水,拆掉了市区内榕湖饭店、漓江剧院、滨江公园、七星公园等封闭性的围墙,代之采用完全通透式的栅栏式围墙,让市民、游客更多地亲近绿色、亲近自然。1999年,实施大规模城市改造,在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古树名木的同时,成功地开发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做活桂林水文章,让市民、游客共享桂林山水、园林绿化带来的优美环境。如今的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令游人如同置身于仙山琼阁的美妙意境中。 (曾四丹) 把绿化的触角伸向桂林各个角落
近日,记者在走访市园林、林业及规划部门的过程中,了解到桂林市有一套完整的城市绿化规划,仔细阅览后,让人欣慰,令人鼓舞。
城市绿地:设立“安全屏障”
城市绿地是公众的公共资源,利益为全民共享。《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简称规划)当中,划定了城市“绿线”范围,把城市主要干道、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居住区、庭院、绿化隔离带、江岸、湖畔、城市出入口、景观敏感地段、铁路沿线都纳入了“绿线”控制范围,作为“绿线”管理的重点部分,将按照国家有关城市绿线的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所谓城市绿线就是城市规划中界定出的城市绿地区域的周边线,即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线的界定,使规划绿地进入了保护“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绿化建设用地,绿线范围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城市绿线范围内的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要限期迁出。
山野峰林:保持生态特色
桂林市处于典型的岩溶峰林地区,“千峰环立一水抱城”。城内共有大小石山134座,奇俊秀美,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5%;城市周边,千峰耸立,峰峦叠嶂。这些石山峰峰有异态,处处呈奇观。清澈的漓江自北往南缓缓穿城而过,小东江、桃花江分布在东西两翼,这些江河与榕湖、杉湖、桂湖、西湖以及诸多的湖塘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水景系统。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为桂林城市提供了广阔的绿色空间,奠定了城市绿化骨架,为发展城市绿地,构建桂林城市绿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规划》中,将山野峰林环抱,保持生态城市地区特色纳入其中,并提出了规范要求。
主城公园:市民游玩的天堂
“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发展主城公园绿地,形成组团间大量生态绿地,使城市居民出户400米内就能进入公园游憩,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景致。在《规划》中我们看到,全市性公园共有5处,总面积达1164.32公顷;区域性公园4处,面积438.37公顷;社区公园22处,面积629.05公顷;专类公园(含植物园、动物园、历史公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25处,面积1611.68公顷;带状公园绿地4处,面积982.4公顷;街旁小游园小绿地和广场绿地13处,面积32.53公顷。
经过精心造园,桂林的公园景观日臻完美,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主要场所也是。如“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建设工程,就是桂林市公园景区景点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 大小乔木:构建“绿色长廊”
城市的道路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道”,有着极强的多层面功能作用:从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看,它可以形成高质量的城市绿线;从居民使用来看,它能成为居民的休闲散步的场所;从环境保护上看,它能起到滞尘、降低噪音、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综合防护作用;从城市景观上看,它也是街道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桂林城市道路绿化,既注重道路绿化的美化功能,形成主要道路“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绿化特色;又注重道路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绿色网络。道路绿化坚持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对于行道树,针对桂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盛夏炎热、冬季风大的特点,《规划》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阴浓、生长健壮、抗逆性强、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观赏价值高、环境效益好的乔木,其中有现已常用的樟树、榕树、阴香、桂花、银杏等,还有栾树、檫木、银木、杜英等共21个品种,这些植物的种植将对今后桂林城市道路盛夏纳凉遮阴,严冬降低风速,美化街景,减噪滞尘起到重要作用。 (曾四丹 蒋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