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高林瑶寨换新颜


2007/9/10 15:24:44   来源:防城港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日前,记者到高林瑶寨采访。说起如今瑶寨的巨变,瑶胞们个个笑逐颜开地说:“是党的富民政策让高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高林村彻底告别了茅草房,搬进了砖瓦房,36户住房困难户住进了总投资404万元、统一设计建设的,有利于村民们生产、生活、上学和兼具生态旅游的别墅式农家民宅——高林新村。防城港军分区为高林新村的36户瑶民每户捐送了六件套的木沙发和电视柜;中国人民银行防城港中心支行也为新村36户瑶民每户捐送了2张棕床;市公安局发动全体民警为瑶胞捐送了1500件衣物;防城区区委办等5个挂钩联系单位捐助了1.6万元实施新村绿化,使高林新村成为了边境农村城镇化的楷模;防城区电力公司对高林村进行了农网改造,解决了高林村用电难的问题;市扶贫办、防城区统计局、自治区地税局投资38.2万元修筑了门涯组村级道路、番豆坡组村级道路、茅坪组村级道路、坑怀组村级道路延伸、那才组漫水桥等4路1桥,解决了高林村行路难的问题;市扶贫办、市民委、防城区统计局投资20万元建成水池27个,解决了高林村全部农户卫生饮水问题。此外,东兴——高林客运班线的开通,更是大大方便了高林及沿线村民的出行。

    “兴边富民”工作队还充分利用高林村山清水秀、沿边公路贯穿全村,马鞍坳景色雄浑壮观,瑶族民族独特风情这一资源优势,引资30万元,因地制宜建成了集餐饮、住宿、烧烤、山泉浴、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山庄——桃花溪山庄,充分挖掘高林村的旅游资源,促进了高林村种养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防城区旅游局也投资19.6万元,建成了高林瑶族风情舞蹈表演八角楼,为高林瑶族风情展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增加了沿边公路的旅游景点。配合旅游开发项目,“兴边富民”工作队组织群众在高林村委至马鞍坳十里沿边公路长廊种植了200亩桃花,既给游客观赏, 又给瑶民带来了经济实惠。防城区扶贫办扶持价值2.5万元的优质竹苗2万株,种竹500亩,帮助高林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

    过去,由于受交通的阻隔、信息闭塞、经济困难和落后观念的影响,高林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60%,而辍学率却高达50%,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90% 的村民属文盲半文盲。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高林村人认识到要摆脱贫穷面貌,关键抓科教,提高村民的素质,走科教兴村之路。2002年起,高林村启动了“扶贫先扶智”的战略,大力开展贫困学生助学活动,使全村100%的适龄儿童均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由原来的7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各级教育部门先后投资6.4万元,对高林小学旧校舍进行全面维修,并铺设了校园场地及进校水泥路面;坑怀教学点校舍重建由教育部门投资5.6万元建成,在新校舍建成之前,防城区5个挂钩联系单位捐资0.33万元建成了一个教学点,临时解决了教学点由危房搬出后的教学问题; 2004年,自治区地税局援助5.2万元建成高林小学球场。几年来,市、区挂钩联系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为高林村贫困儿童捐助学费达7.3万元,解决了高林村146名贫困适龄儿童入学费用,巩固了高林村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成果。

    市委办和中国人民银行防城港中心支行还将一批电脑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捐赠给了高林村小学。

    由市直5个挂钩联系单位、市民委、防城区政府、自治区地税局投资13.2万元建成了高林村委办公楼。同时,钦州团市委赠送了电脑、彩电、VCD各一台和一大批图书给村委会,办起了电脑室和图书室。那垌乡政府(那垌乡2005年撤并入那良镇)送来了价值0.8万元设备,建成了村广播电视室。防城港军分区赠送一批桌椅、黑板给高林村委会,办起了农民夜校……几年来,高林村共建成文化教育项目5个,总投资达24.83万元。此外,防城区卫生局赠送了价值0.6万元设备,办起了高林村卫生室,并免费培训了一名村医生。一些小病,高林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够看了。如今,高林村群众也不再为看病难、买药难而发愁。

    高林村“两委”班子针对本村山多地少,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肉桂八角等经济林生长的优势,经调查研究后确定了“耕好一片山,用活沿边路,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山的优势,做好山上文章,积极发动群众靠山耕山吃山,大种八角、肉桂及经济林、麻竹、山姜等土特产品,并做好抚育施肥管理, 提高产量, 增加收入,营造“绿色银行”。高林村“两委”还引资开发本村花岗岩资源,解决本村剩余劳力外,还组织了一批剩余劳力到外地务工,增加收入渠道。经过村“两委”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加快富民兴村步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高林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空壳村变成集种、养、加工经营的实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

    如今,高林村不但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村“两委”有了新的办公楼,配备有电脑室、图书室,农用运输车、摩托车、彩电等中高档用品相继走进瑶家门,60%的瑶民看上了电视,村里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面貌也都焕然一新。三四十幢红顶黄墙别墅式的农家民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沿边公路右边的桃花溪边,“桃花溪山庄”一二十间古朴的小木屋以原汁原味最自然的姿态迎候着每一位远方的客人;而左边的高林小学,在粉刷一新的教室里,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这就是沿边公路高林新村的景象。 (本报记者 梁月红 通讯员 刘远文)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