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南宁市“老街巷”的变迁中发现,在旧城改造中,很多老街巷遭遇全街覆没的命运,很多历史古迹无处寻觅,剩下老街坊的“口述历史”,空留满腔“余恨”。南宁古城文化几乎被现代都市文明淹没,十分可惜!有关历史专家认为,全力保护南宁古城文物古迹,守土有责,善待古城文化,在保护中改造,应该是我们建设新南宁遵循的规则。
现状老街被毁面目全非随着南宁城市拆迁规模日益扩大,南宁市的历史古迹频频告危,许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蒙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同时,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1931年建成的银狮巷被拆迁扩展为今天的兴宁西街,老屋片甲不留,苏忠勇祠堂踪迹全无。而位于民生广场旁的有行街,清代就在邕州城墙根下热闹一时,可与北京皇城根下老街相媲美,然而令人万分痛惜的是,如今那里已经被夷为平地,成为民生停车场。甘棠街也是清代邕州城老街,连接水街和醒汉街,因街边有一口池塘,是邕江涨大水退后于低洼地积水而成,以前称为甘棠口,为邕州城九口之一,沿塘边成街称为甘棠街,本来古屋保存完好,如今被一新的开发区夷平,老街消失,还连带醒汉街被拆了半边街,只剩下单数门牌号的一排老屋,岌岌可危。
而在金狮巷的古民居群里,百年老屋因为被乱改建、乱搭盖而改变了原来的庭院结构,连三进院子的结构都分不清,巷尾的北面部分已被拆除重建,如今正在施工中。老屋的各种线路老化,水电设施锈迹斑斑,砖木结构的房子开始腐烂、虫蛀断裂,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和安全隐患,着实令人痛心疾首!照此下去,南宁的历史文化遗存在遭受严重破坏的同时,由“三头”、“九口”、“十二巷”组成的邕州古城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将陷入无可挽救之绝境。
专家呼吁旧城改造不是大拆大建记者日前采访了广西社会科学院的历史学家林志杰教授,对南宁市旧城改造的“炸”字开路的做法和老街巷一个接着一个消失的问题,林教授深感惋惜:“这些古迹都有一定的人文地理文化和历史价值,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护,南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保得住吗?作为耳闻目睹并亲身考察了这些古迹的人,我感到十分痛心。”林教授说,像不久前南宁文化部门决定修复双井和移建钟鼓楼的做法就很好,“晨钟暮鼓”一景将重现,南宁市保护文物应该多出台这样的新方案才行,这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情。而对于老街巷的开发与保护,国内一些非常著名的专家提出了许多方案,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应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来保护。作为传统文化的古街区,保护必须进一步深入,而不是现在非常粗线条的做表面化文章。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很深厚的东西,有可能我们现在不一定会意识到。像步行街,就云集了众多相当有特色的西洋建筑、骑楼,在南宁甚至全国都是极为珍贵的,如果对它们进行好好地保护,将来一定会成为南宁旅游的王牌。因此,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必须经过长时间精心规划和保护,需要方方面面的学者、专家发掘它的文化内涵,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所取得的效益也将是无价的。
林教授说,现在城市要发展,拆迁在所难免,对于南宁这样一个到处都是古迹的历史古城来说,要真正做到不破坏确实很难。一方面城市面貌变化大是事实,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古迹大量破坏也是事实,因此,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问题,首先应该是在保护中发展,通过保护、科学规划、有序地发展,而不是大拆大建一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