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盐河穿城而过。明清时期,淮安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是著名的运河之都。全市总人口530万,面积1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辖清河、清浦、楚州和淮阴四个区,另有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建成区人口90万人,面积89平方公里。
淮安市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强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的良好格局。2002年初,为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该市适时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的“四城”创建目标。
2002年以来,淮安市围绕创建“四城”标准,先后投入400多亿元资金,实施了1500多个城建项目。在实施城建项目中,按照市委书记丁解民的指示精神,突出“亲民理念”、“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实事入手,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力加强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正如丁解民书记谈到“创建”时所说的:说到底,“创建”就是要为全市人民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环境,“创建”的实质是“创建为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淮安市的“四城”创建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相继荣膺“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评估,并正在申报国家园林城市。
编制专项规划 提升城市品位
淮安市围绕建设辐射2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编制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并始终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城市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城市雨水工程规划》等一系列专项环境改善规划。
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扩大城市环境容量;同时,科学规划工业园区,改变“工业围城”现象。
在远郊规划建设盐化工业园区,在城西南规划建设冶金工业园区,并逐步将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向宁连路以东搬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实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减轻城市环境压力。
优化城市路网 完善配套设施
几年来,淮安市投入100多亿元,对淮海南路、淮海西路、翔宇大道、健康西路、西安路、承德路、延安东西路、和平路等道路进行了拓宽、延伸和改造。
新建了枚乘路、韩侯大道、南昌路、和平东路等数十条道路,形成了内成网、外成环、节点相通的城市道路格局,构建了“一圈二环三连”的道路主框架。人均道路面积从2001年的5.6平方米增加到13.8平方米。道路建设的加快,扩展了城市空间,增强了城市承载力。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1年的6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89平方公里。
大力完善水、电、气管网系统,建成了天然气门站,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民用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城市道路照明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集中供热。
整治生活小区 硬化背街后巷
在实施城建项目中,按照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的指示精神,突出“亲民理念”、“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实事入手,大力加强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双百”工程:综合治理100条街巷、100个生活大院。几年来,筹集经费1.14亿元,对市区总建筑面积达354万平方米的479个生活大院和北京新村、凤凰新村、大桥新村、繁荣新村、化工新村等上规模的旧小区进行整治和改造,惠及5.5万户家庭,近20万人口;投资近5亿元,对城区2000多条背街后巷进行了改造,对城乡结合部的648条道路、76条河塘进行整治。背街后巷硬化铺装率和排水设施配套率均达100%,城乡结合部环境焕然一新。
城市排水通畅 力争实现“三不”
淮安市投入5亿多元,精心组织实施了里运河、清安河、文渠河、柴米河等10余条河道的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城区河道及周边环境;建成钵池山、文渠河等活水工程。几
垃圾处理高标准无害公厕百分百
该市投资1.3亿元建成国家一级标准的王元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11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投资870万元,建成粪便处理场,市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0%;建成了全省首座建筑垃圾处理场。在做好新场建设的同时,投资1000万元,在省内率先对停用的武墩垃圾处理场实施封场绿化,恢复了老场周边的自然生态。筹集资金1.5亿多元,建成水冲式公厕522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100%,市区公厕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使淮安的公厕数量远超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建成城郊结合部垃圾收运系统,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44座,生活垃圾收集房1000多座,市区垃圾收运密闭化达100%。
问渠哪得清如许 污水处理下功夫
淮安“四水”穿城。近年来,该市注重水环境整治和污水处理,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加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TOT模式盘活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的存量资产,以BOT模式新建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几年来,该市共投入3.8亿元,建成了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楚州区污水处理厂和淮阴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2万吨,使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投入3亿元,铺设污水管网75公里,完成了里运河、钵池山、古黄河三大截污工程,建成圩北路、引河路等8座污水提升泵站,基本实现里运河、古黄河沿线的污水截流,市区水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彰显了绿水城市特色。
人在园中走 水在树下流
在净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淮安市还加强了城市的绿化美化工作,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几年来,累计投入园林城市建设资金34亿元,各项综合指标成倍增长,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形象显著提升。该市根据现有的地域、历史、自然、经济等条件,结合“四水”穿城的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突出“以水为主线、以文为灵魂、以绿为情趣”的城市特色,依托大运河、里运河、盐河、古黄河等自然生态条件,连续五年实施滨河生态提升工程,不仅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丰富了滨河景观,更加凸现“绿水城市”风貌和“都市绿肺”功能,形成了“水清、岸绿、花香、鸟语”的滨河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公园、广场、道路、河堤、街头游园和单位庭院绿化工程,相继建成了大运河文化广场、黄河休闲广场、市民健身广场、漕运广场、一品梅广场等10多个城市广场和钵池山公园、樱花园、中洲公园、古黄河生态民俗园等195处公共游园绿地;新建了高速环观光带、古楚风景区等一批风景林地,城郊大环境绿化达5万多亩,市区现有各类防护绿地354.6公顷,风景林地306.6公顷,成为城市外围及各组团间的绿色屏障;对城市干道两侧实施规划建绿、拆墙透绿工程,每隔500米,就有一处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同时建成了一批园林路和林荫路,形成一路一景观、一路一特色的格局。5年来,城区新增绿地1729.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55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达9.8平方米,打造了“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绿水园林城市特色。
通过“四城”创建工作的开展,淮安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力逐步增强,形象全面提升。如今的淮安,市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晴天无灰尘,雨天无积水,出门见花草,休闲有去处的宜人环境目标。2006年年初,淮安又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创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新“四城”的新目标,这是在实现老“四城”创建目标的基础上系统化、高水平、综合性的创建。以创建新、老“四城”为抓手,淮安市正朝着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目标大踏步迈进,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经济繁荣”,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中心城市正在苏北大地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