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南宁 和谐人居
南宁简称“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科技、信息中心,是一座拥有1680多年历史的城市,36个民族在这里和睦共处。南宁现辖6个县6个城区,全市总面积22112平方公里,人口671.89万人。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21.8摄氏度。优越的地理气候和全市人民长期的爱绿、植绿和护绿,造就了南宁终年树常绿、花常开、果常熟的城市自然特色。“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乃常放”,“半城绿树半城楼”,“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南宁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是西南各省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国面向东盟的前沿城市,是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
南宁市坚持以建设“中国绿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以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为载体,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强度投入”的要求及“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发展,通过“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加强新区开发;整治市容市貌,强化城市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家园”等举措,全面改善城市面貌,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中越两国“两廊一圈”合作建设,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推进南贵昆经济带建设,积极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区构建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多种机遇叠加,使南宁成为一片投资置业、旅游观光、居住生活的热土。
南宁,一座中国西南部最富有魅力的绿色城市,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和谐可爱的家园。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持之以恒共建和谐
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持之以恒,共建和谐”原则,以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为载体,率领全市各族人民持之以恒地致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居住和生活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探索出一条西部发展中城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南宁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南宁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和欧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举办地。2007年,南宁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持之以恒,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十多年来,南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泛珠三角经济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机遇,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1995年至今,南宁市建成区面积由94.33平方公里快速增加到了1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03.49万增加到了170多万。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南宁市委、市政府始终认为,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建设发展,首先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1995年,南宁市政府提出了“创三城”(即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这一阶段性目标,由此拉开了城市管理综合整治的序幕。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1995年年底南宁获得全国卫生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1997年又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001年,南宁市确立了创建“中国绿城”的战略目标,致力建设生态宜居、有凝聚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谐城市,让广大老百姓真正成为人居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
——2002年起,通过政府主导、多层面合作、发动全体市民参与等方式,开始对城市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改造,系统地改善广大市民的居住条件。5年来,共安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项目675项,总投资额达500多亿元,到目前已有300多项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南宁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和新的战略:南宁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要求,南宁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包括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应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原有的基础上奋力向前推进,把南宁城市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年9月起,一场声势浩大、力度空前的“城乡清洁工程”、治理“五乱”(摊点乱摆、垃圾乱扔、车辆乱停、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的大行动在南宁市层层铺开,形成人人参与的格局。
——2007年6月,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指挥系统开始试运行,为进一步营造“洁齐美”的城市环境,给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市政服务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城管与指挥系统建设,标志着南宁市城市管理从“小城管”向“大城管”的转化,对实现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执法、处置和评价工作的数字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坚持以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为载体,全面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台阶,营造“绿色家园”。
南宁市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发展的理念。本世纪初,南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以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决策。中共南宁市第九、第十次代表大会先后提出了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的工作目标,市人民政府连续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工作任务。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为内容,以整治市容环境为突破口,不遗余力地将改善人居环境的行动不断引向深入:
——非常关注在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居住条件、生活状况。从1995年起,共投入13.65亿美元,实施了“系统改善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环境的行动”。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及其不同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不同的项目,分别解决诸如城市边缘棚户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户、低收入者、残障人士、受洪涝威胁的沿江居民等人群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全体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有机会平等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该行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社会的凝聚力大为提高。
——搬迁、改造、关停市中心区一批重污染企业。2004年以来,南宁市已有32家市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实施结构调整和搬迁改造,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6年以来,南宁市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推广节能活动等十大举措,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仅今年上半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亿元,产值单耗同比降低21.21%;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8.25%%;全市45家重点耗能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44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48吨标准煤,节能率为18.93%。全市节超相抵同比节能22.41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今年工业节能降耗任务。已完成工程治理措施减排化学需氧量项目7个,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9011吨;已完成减排二氧化硫项目9个,实现减排二氧化硫3515吨。
——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在原有的基础上,今年新建成投产的日处理24万吨生活污水的江南污水处理厂和即将竣工投入运行的埌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将使南宁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
——继续推进植树绿化工作。“年内种植150万株树木工程”、“年内种植170万株树木工程”分别列入了2006年、2007年度市政府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树要成林,花要成片”,把南宁市建设成为融“园林绿化城市”、“中国绿城”为一体,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速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中国绿城”。
——2007年,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在几年内投资上百亿元,全面开展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工程。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马飚多次强调,要以全面、深入、持久、有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全力营造内河优美整洁环境。目前,市区13条内河的整治已全面铺开。
扎实开展群众性“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把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协调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宁市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去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群众性的“城乡清洁工程”活动,并把这项工程提升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抓。南宁市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的过程中,以全面治理“五乱”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并以此作为深化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城乡清洁工程”真正成为群众的民心工程、企业的信心工程、城市的管理工程、发展的环境工程、干部的作风工程。
——把治标和治本工作结合起来。“城乡清洁工程”不是停留在扫一扫大街、清一清“五乱”的表面工作,而是通过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随之加大投入,制定规划,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从根本改善城乡环境的重要措施。
——把市容整治和城市繁荣结合起来。在清理“五乱”的同时,集中建设市场,适当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既方便了市民,又让城市环境整洁了。一年来取缔了多个马路市场,搬迁和整治了一批具有较长历史的马路市场;取缔了一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不符合审批条件的占道摊点。同时,新建60多个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积极推进摊点进社区、进小区,开办一些规模不等的便民农贸商店。相关部门开辟了办证“绿色通道”,对在治理“五乱”中搬入市场的经营户,做到优先办理执照,降低市场摊位租金和管理费用。对进市场的下岗职工、残疾人员等困难人员专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多渠道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把城乡统筹结合起来。城市和乡村最大差别是在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上。“城乡清洁工程”坚持城乡统筹,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统盘考虑,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南宁市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过程中通过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不仅城乡面貌变了,干部作风也更好起来了,作风更扎实了。
今天的南宁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迎接东部产业大转移,南宁市实施重点向南发展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一个靓丽的“中国绿城”、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我们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