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以自然资源的优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位,被誉为“活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为载体,认真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提高我省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是我省园林绿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时期,全省设市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1%,建城区绿地率达到2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3平方米。2006年,全省新增公共绿地2000公顷。截至2007年8月底,我省已有21个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其中包括10个国家园林城市及县城。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功案例的分析,结合我省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的实践经验以及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要求,我感到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突出“六化”。
一、要规模化
园林绿化就是要建成绿化总量适量、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评价一个城市绿地建设状况主要看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基本指标。其中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被公认为评价一个城市环境最直接的综合指标。因此,要形成高质量的城市绿地系统,必须要加大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城市防护林地的建设力度,并达到一定的规模。
1.要建好公园绿地。公园绿地被誉为城市的“绿肺”,具有降温增湿、滞尘、吸污杀菌、减噪、维持碳氧平衡、隔热、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开展户外活动、挥洒生活情趣的最佳环境,发挥了“城市客厅”的作用。研究表明,30%~50%的绿化覆盖率对一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具有临界意义。联合国生物圈环境组织提出城市最佳居住环境需要人均公园绿地60平方米。根据我国国情和省情,绿地建设也要有一定规模的公园绿地。我省宁波的月湖、三江口岸绿地,嘉兴的南湖绿地,台州的永宁江公园绿地、衢州的府山公园绿地就达到了规模化,成为城市的“绿肺”,对生态的稳定和活力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坚持大中小公园绿地相结合。在居住区分散的城市,提倡多建一些袖珍式的小公园,面积虽仅1000平方米左右,但服务半径达到500米。这些市级、区级、社区级的各类公园,满足了人们“走出家门是花园”的生活需求。
2.绿地要有成片林地。绿色是城市的生命。绿地不但要有质量,而且要有绿量。“独木不成林”,一块缺乏绿量的绿地,一块绿地上只有几株孤树和稀稀拉拉的植物,其生态效果必然不会好,不能产生景观效果。不少同志在出国考察中看到国外的城市中央或周围有成片的森林羡慕不已,说明不少生态好的国家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树木要么不栽,要栽就要成片地栽,以达到规模化、生态化、效益化。我省安吉森林覆盖率达到69.4%,其中竹林面积100万亩,看上去有规模、有气势,非常壮观,让人心旷神怡,成为该县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显然,种植树木一定要成片种,力求建一区、绿一片,筑一路、绿一线,力求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片上成林、城内成网的最佳景观效果。
3.要建设有规模的绿带。在城市周围要大力建设一定规模的外环绿化带。沿江、沿河、沿湖、沿铁路、公路及高压走廊要大力倡导建生态防护绿带。如湖州的凤凰、旄儿港、余家漾滨河公园绿地,都显得有规模、上档次,成为城市绿色廊道和绿轴。有了这些绿色林带可以形成城市绿色保护屏障,成为动物、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廊道,也给城市输送新鲜空气、调节小气候,还对防台风、吸附烟尘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要多样化
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的基础和实现绿化多样化景观的前提,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中绿化要充分体现多样化。
要多品种。目前,有少数城市只注重种植香樟、玉兰、桂花、杜英、梧桐树等树种,季相景观单调,没有体现出一个城市植物的多样性。这种情况要改变,只有坚持做到多结构、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结构,构建以常绿或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多品种绿地,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生态效益,产生景观效益,以植物的不同形态、树龄和色彩变化展现其与自然结合的优美景观。
要四季有色彩。乔灌木有它的自然生命力,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在坚持以绿为主、以树为主的同时,要提倡种树与种草、种花相结合,做到万绿丛中一点红。在城市要有绿园、花园,还要有花街。舟山市在省内率先提出“彩化舟山”的建设构想,青山将实施“彩化”工程,逐步脱去单一的绿色外衣,变绿化舟山为彩化舟山,建设四季时令风景,使生态效益与观赏功能和谐统一于一体,充分体现园林绿化的艺术美。
三、要立体化
发展立体绿化是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立体绿化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的优点。因此,绿化要从高到低,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绿化、立体绿化。比如从山坡绿化到屋顶绿化;从墙体绿化到边坡绿化;从河边、渠道、路边绿化到水上绿化。凡是能披绿的地方、空间都要充分利用起来。有的地方实施绿色“珍珠项链”工程,做到有河必有路、有路必有绿、有绿必有景、有景必有特、有特必有美,非常富有立体绿化的特色。立体绿化中有三种方式要重点提倡。
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是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增加绿量,提高绿视率,改善城市俯瞰景观,包装城市建筑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方法。这对改善建筑房屋的屋顶性能、节约能源,具有可观的环保效益。屋顶绿化可在较少面积的屋顶和平台整片绿化,按技术要求整个屋顶全面布置地被植物和小灌木花卉植物。也可在面积较大的屋顶进行庭园式绿化,除种植乔木和各种园艺植物外,还可布置一些建筑小品。比如金华市较早开展了屋顶绿化的研究和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公共厕所生态立体绿化也在全国推广。
2.附壁式绿化。在墙面、高架、立交桥立柱、交通道路两边的祼岩、桥梁、棚架等设施,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攀援植物绿化,具有充分利用场地、见缝挂绿、粗放管理、成效迅速、经济性明显等优势,同时也可大大提高绿化面积及叶面总数,增添大自然的生机和悦目的色彩,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
3.水体绿化。水中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是不用土地的绿化。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了西湖碧波荡漾、接天莲叶的美丽景色。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水上绿化,是因为利用水生植物多样性,不仅可以创造最佳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而且通过水上绿化可以净化污水和改善水质,是构建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温州温瑞塘河在水中种植美人蕉及水生植物来净化河道水质,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此,有条件的池塘、河道、渠道等都应推广水生植物的种植。
四、要大苗化
乔灌木在提高绿地绿量、美化城市、提高城市形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在绿地植树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窝蜂到山里去挖大树,人们把这叫做绿化搬家。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既破坏了山林生态,养护起来又比较难,成活率低,可谓劳命伤财;而且移植时经强度修剪,树冠很差,很不美观。当然在绿地建设时,因植物造景需要少量移植一些大树也是必要的,但在移植大树时必须做到取之有道,移之有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移植,尽量利用旧城改造、村庄搬迁、水库淹没区、土地整理等需要搬迁的大树,严禁移植古树名木与生态公益林中的大树。
还有一种现象是种“小苗苗”,植大草坪。有的选种的树苗直径很小,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空地塞满了再说。有的树苗直径不到5厘米,老是长不大,种了3~5年老是不见效,一块绿地上都是些手指粗细的苗木。有的搞大草皮,甚至不惜工本,引进国外的“洋草”。花钱多、难管理,看上去虽然增加了绿量,却达不到实际景观效果。因此,绿地植树要提倡多种树、少种草、大苗化。
要多种全冠大苗。《浙江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速生乔木选用胸径6~10厘米苗木、慢生乔木选用胸径8~12厘米苗木。我认为少数重要地段还可以适当再粗壮一些,大致以12~15厘米的苗木为好。带冠的苗木正值青壮年时期,种下去发力快,树冠形成也快。
五、要生态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提出的五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切实抓好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绿化是为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因此,我们要主动转变绿化观念,把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园林绿化建设这个环节,推进生态省建设。建设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湿地和海洋等自然保护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等,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加强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是绿化生态化的保障。在规划设计时,必须确定生态的主体地位。要综合考虑景观元素与其环境的整合功能,尽量使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广场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等布局合理。在绿化规划设计中要认真保护原有的生态绿地、林地、水系、苗圃和公园,使其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要突出高大乔木的治噪、防灰、遮荫三大功能;人行道绿化要铺透水、透气材料拦截雨水,使雨水合理利用,发挥其整体功能。
二是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化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强调人与动物植物的和谐共存,就是绿化要生态化,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建立城市内绿化网络,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让动物在绿化网络中迁移,充分利用水面和土地的结合部进行生存繁殖,构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防治病虫害要注意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少用化学防治,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要保护好环杭州湾和沿太湖区域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原生态环境,这两区域除了减排外,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原生态的植物、植被、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在减排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三是营建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要加强植物配置,科学利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行合理搭配,从而构成优势互补、习性相生的植物群落。在不同的地段上布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多个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提高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园林绿化生态化应选用与当地的气候、土地相适应的树种。我省园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调查仅海盐县的“中国名园——绮园”使用树种有39科、52属、67种植物,园内所有树木皆为江、浙乡土树种,无一引入树种。在公园、居住区、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多种对人体有利的保健植物,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把自然引入城市。城市要保留和保护自然水系和湿地,如杭州市的西溪湿地、绍兴市的镜湖湿地、德清的下渚湖湿地,成为城市的“绿肾”。山区的城市要保护和培育好自然林地,如丽水市呈现出“城在林中、河在城中、人在绿中、山在景中”的美感。
另一方面,园林绿化要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好。我国园林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园林风格,成为东方特色的园林文化。因此,在园林绿化中要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和历史风貌,弘扬我国悠久的中国古老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杭州的西湖西进南扩综合保护工程,推出了“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等15个历史文化景点,使西湖的生态景观得到发展,西湖的历史文化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金华以“文化建园”为方针,修建了“八咏公园”,达到了文保、绿化、景观、防洪四位一体的多赢目标。各市在园林绿化中,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与园林绿化结合,建成了一批风格迥异又和谐统一、既继承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又具备鲜明时代特征的文态公园绿地。
六、要节约化
节约型绿化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绿地资源实现绿化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要做到三个防止:一是要防止绿化无规划,今天种植明天搬家;二是要防止盲目攀比种高贵苗木、树种;三是要防止违规种植。因反季节种植而造成的死亡率高,以致造成年年种树不见林,投入大、不见效。因此,要推行节约型绿化,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要在规划建绿上下功夫。根据园林绿化相关规划设计规范和《浙江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定》。要坚持规划建绿。在园林绿化规划上要舍得多投入、花精力。公园绿地、重要地段的绿化,一定要搞好规划,科学论证,多方案比较,做到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按绿化规划种植。
2.要在科学种植上下功夫。一是要科学种植。在绿化中要尽量缩小大面积铺装用地,减少草坪绿地的开敞空间,现有过大的草坪绿地要多补植乔灌木。突出以种树为主,科学配置植物。二是要见缝插绿,见隙抢绿。一切可绿化的地方要充分进行绿化,这是对土地资源最大节约。三是保护绿化。在园林绿化改造工程中,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要严格保护现有树木、花草,要慎重砍伐,少干推倒重来的蠢事。
3.要在优先使用乡土树种上下功夫。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倡导多种乡土树种,坚持适地适树。乡土树种相对于外来树种具有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的特点,而且可以形成城市的特色景观,要大力推广。各地还要探索利用野生地被。在园林绿化中合理利用野生植物可降低养护成本,节约水资源,低价高效、大众化,有利于营造城乡与村自然和谐的植被风貌。
4.要在加强绿化管理上下功夫。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加强绿化管理是关键。要克服重建轻管的毛病,尤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增加绿化管理的投入,高度重视养护经费的落实;要制定养护标准,明确管理责任;要采取市场运作,实行分项承包。也要发动全社会管理,让团体或群众参与认养领养。同时,加强监督指导。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实现“六个更加”。其中之一便是“环境更加优美,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园林绿化是实现环境更加优美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拥有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园林绿化的重大意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以生态环保、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抓好园林绿化建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和和谐的宜人游憩场所。浙江省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谈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