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篇之二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有利条件。桂林建有国际机场,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南北贯通,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客商在桂林投资可能享受优惠政策叠加优势。桂林作为世界旅游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稳定,环境优美,具有名城效应优势。
——摘自《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灵秀山水,这是上天许给桂林的一份幸福。“山水名城”也已为世人熟识。
现在,当我们递出桂林的“名片”时,上面有了新内容——一座适合投资创业的产业新城。
上半年,市长张秀隆等政府高层率领的招商团队,在广东、浙江等地不遗余力向投资者介绍桂林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休闲度假上选之市,还要成为居住创业向往之城。
“聚焦仙境,投资桂林”,桂林这座产业新城在东部地区已得到不少投资者的认同。
区位和城市综合功能优势、优惠政策叠加优势、名城效应优势、生产要素优势、投资软环境优势,在新“名片”上,桂林给投资者呈现了山水之外的新魅力。
投资西部的最佳切入点
桂林背靠大西南,面对东南亚,连接粤港澳,是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让我们从地图上重新认识桂林:这是泛北部湾和湄公河次区域旅游门户城市,市场半径处于泛北部湾和泛珠三角两个经济区域的交叉重叠区,处于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紧密联系区域和广西工业“一轴两廊”布局中重要位置。
在和企业家接触时,市长张秀隆很乐意这样介绍桂林:投资桂林,意味着可获得一个覆盖数亿人口的大市场。
这是因为,正在不断“升级”的立体交通体系,使桂林从区域交通枢纽成为区域经济圈的中心。
桂林的公路四通八达,东向桂林至广州的高速公路年底即将贯通,届时桂林至广州只需4-5小时车程;南向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早已通车;北向桂林至长沙高速公路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西向桂林至贵阳的高速公路年内开工建设,预计“十一五”期间建成。
桂林的铁路北接京广线,南接黔桂、南昆动脉。高速铁路也在加紧规划建设中:湘桂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即将在年内全面启动,届时桂林到南宁只要2个多小时,贵阳经桂林至广州的高速铁路有望在今年开工兴建,建成后桂林至广州只需2个多小时。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作为中国旅游中心机场正在全面扩建,完工后可降落世界最大的空中客车A380飞机,目前拥有国际、国内航线50多条。
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有意在临桂参与工业集中区开发,投资总额有望超过10亿元,其董事长肖刚对于桂林有着这样的判断:随着桂林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目前与广东的经济落差越大,蕴藏的投资空间也越大。
多重优惠提升竞争力
面对产业转移,中西部数百个城市都在摩拳擦掌。
不过,桂林拥有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的优惠政策叠加优势,这使桂林成为投资环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市投资促进局介绍,在桂林投资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优惠政策,而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如果投资在高新区还可以享受国家和桂林市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定的优惠政策。
翻开最新的《桂林市投资指南》,优惠政策颇让人心动。比如:对国家鼓励类企业,以及汽车、医药和高新技术的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五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名城里面建名企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说:“桂林很美,是一颗明珠。”而这颗“明珠”,在去年吸引了海内外游客1337.9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10.62万人次。
作为世界名城,桂林本身就产生较大的名牌效应。甚至有人戏言,在桂林办好一个企业,相当于做了一个好广告。
目前,市政府正积极实施名城、名企、名人的战略,引进著名人士、各类人才和知名企业共同打造桂林这座产业新城。除德国巴斯夫、韩国大宇、美国英格索兰、日本NEC等一批跨国企业进驻桂林外,近几年,广州白云电气和立白集团、上海复星、杭州娃哈哈和万向集团、北京燕京、安徽海螺等2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也已落户桂林。
已经进入桂林的企业和桂林原有的企业一道,初显集聚效应,产业链在不断完善,优势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低成本投资让人心动
“综合水、电、土地、人力成本,据初步测算,在桂林的投资成本起码要比广东便宜一半。”日前,市经委主任刘康禄的这番话,就让广东省民营企业投资协会广西考察团的企业家们很心动。
实际上,每次对外推介,张秀隆等市领导及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都记着要给投资者算一笔细账:根据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投资生产要素的计算比较,在桂林投资办厂,直接土地成本将减少一半以上,直接用水电成本将减少近 25%,劳动力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很多从东部转移来的企业,在扣除运输成本以后,仍有理想的利润空间。
不仅是与东部地区相比,就算与中西部的大多数城市相比,桂林都具备明显的生产要素优势。
譬如,桂林几乎7个市民中就有1个在校大中专学生,高素质人才不仅较多,而且稳定,具有发展现代旅游和高科技工业的人力基础。目前,桂林市区就有9所高等院校,中等专业、技工学校26所,科研院所28个,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此外,桂林还拥有一批国家各行业的培训中心。
打造“无障碍”的软环境
要让转移来的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桂林正在打造最优软环境。
桂林已有非公经济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免费服务,并设置了一站式的投资办证中心。不过,桂林要提供的投资软环境并非仅限于此。
目前,桂林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正全面展开,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让全市公务员“绷”紧了服务的“弦”。市委、市政府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为产业转移企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孵化”和成长环境。
根据这份文件,桂林计划进一步健全政务服务中心,对产业转移项目依法依规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实行审批全程代理服务。桂林还将规范收费行为,让投资创业者尽可能少支付发展成本,同时,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