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篇之三
要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市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摘自市委书记高雄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这一年的桂林,势必和往年不一样。今后,也绝不一样。
此刻,桂林最大的工业企业——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公司,正埋首建设“十里橡胶城”。在澳大利亚做得风生水起的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磨刀霍霍”,在高新区建造新基地,准备携海外之威,争夺国内市场的“大蛋糕”。
做强做大,桂林各企业“掌门人”的这一念头,在今年较以往似乎更为强烈。因为,市长张秀隆告诉他们,企业家不能有小富即安的想法,应当有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和激情,而政府也将为企业做强做大创造“好环境、好心情”。
桂林工业“1234”发展目标在年初正式启动。5年之后,即到2011年,一个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200亿元的桂林,一颗产业“明珠”将从“山水桂林”的盛名之后升上来。
打造亿元企业集群
年初召开的全市培育百强企业动员大会,在桂林工业史上意义非凡——市政府向100户强优企业授牌,承诺利用所有资源来扶持其做强做大。
这些企业,是实现桂林工业“1234”发展目标的主角:2011年,其中的10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以上,20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至20亿元,30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亿至10亿元,40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亿至5亿元。
这一次,市委、市政府是下了极大的决心,要打造百家亿元企业集群。“工业强市,旅游立市,产业富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桂林,空有旅游盛名,却被工业“短腿”拖累,唯有工业兴,才能城市强、百姓富。
虽然财政并不宽松,但市长当场在会上表态:从今年起,除了市本级财政拿出5000万元外,各县区也要拿出5000万元扶持工业。此前,桂林每年用于工业的财政贴息扶持大约是800万元。
紧随其后,桂林工业史上力度最大、奖励额度最多的一套奖励办法出台了。市政府将对完成“1234”工业发展目标的企业予以重奖,其中,2011年完成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其企业领导班子可获得200万元奖励。
由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或企业所在县区领导和部门组成的帮扶小组,纷纷下企业进行挂点联系和帮扶。与此同时,今年市、县(区)政府组织的现场办公会也特别多。
政府的这些动作让企业家们感到:政府是实实在在想把工业做起来。企业在战略扩张时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会碰上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只要反映出来,马上就会得到政府回应,甚至有些帮扶小组“还忙到企业前面去了”。
不少企业家还认为,市政府的这次工作做得很细:专门交代帮扶工作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拨给每个帮扶小组专项工作经费,强调不能增加企业负担,杜绝出现吃、拿、卡、要的现象。
七大支柱产业搭“骨架”
桂林重点培育的这100户强优企业,其税收占到了整个规模工业税收的80%,可谓是桂林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100户企业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食品饮料、橡胶制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七大产业。
多年发展,桂林已形成35个工业行业类别、200多个主要产品组成的工业产品体系。而这七个产业,是桂林在2006年确定的七大支柱产业,也是桂林工业发展的积淀和精华,是被桂林旅游光芒掩盖下的另一股发展潜力。
旅游是桂林一直倚重的特色产业,但不是唯一。桂林的工业,同样具有相当的根基。譬如,桂林的医药产业在广西就占有75%以上的市场份额,电子信息产业占据广西的半壁江山。
而桂林的重点企业中,不少也是行业领军者:
昊华南方雄心勃勃,这艘橡胶工业“航母”在去年正式启航时就提出,要把企业建设成全国最大的航空轮胎科研生产基地、最大的橡胶机械生产基地、最大的安全套生产基地、最大的工程轮胎和防护产品生产基地。
燕京漓泉,这个桂林多年的利税首户,不仅牢牢掌控广西八成以上啤酒市场,更在湖南、云南、贵州、广东等周边市场步步为营“攻城掠地”。
南药股份,其青蒿琥酯产品首开中国制药企业成品药进入国际采购目录的先河,已是中国青蒿类药物的领军企业。
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新开发的百万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年初在在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我国晋东南——河南南阳——荆门百万伏特高压交流式试验示范线路主设备招标中成功中标,标志着其输变电设备研发水平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桂林要立足产业基础,桂林未来五年及今后更长时期内承接产业转移,要立足做大做强七大支柱产业。
桂林正在做的是,推动这七大支柱产业迅速成长壮大、实现总量扩张,潜下心来打造出“桂林制造”的工业品牌。
“桂林制造”将成为桂林的新品牌
耳熟能详的“桂林三宝”,是“山水桂林”留给游客的一种纪念。今后,“桂林制造”将成为桂林的新品牌。
市委三届三次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打造本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
实际上,资本随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在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技术、品牌。
北京燕京入主漓泉、上海复星控股桂林制药、昊华整合桂林橡胶产业、德国巴斯夫收购利凯特、广州白云电气控股电力电容器……近几年来,桂林工业板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整合重组,说明了资本对“桂林制造”的青睐。而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桂林制造”在区域市场乃至全国甚至全球产业链上的价值,将被更有效地放大。
如今,昊华南方总投资6亿多元的年产万条全钢巨型胎生产线、电力电容器总投资约2.9亿元的百万伏特高压电力电容器生产基地等重点新开工项目正抓紧推进。
不少重大项目也正在强力推进前期工作,如星辰电力电子与吉利集团拟投资2.8亿元,合作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拖单元项目,德国巴斯夫投资1.6亿元,意欲在桂林建成全球最大金属载体催化剂生产基地。
桂林的产业雄心,是要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许,若干年后,更多标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将从桂林直达全球各地的旅游通道输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