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向西再造一个新桂林:重要历史机遇 重要发展“决定”


2007/9/29 11:18:59   来源:桂林晚报
【字体:  】【颜色: 绿 】 

    解读篇之一

    ——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

    核心提示

    市委、市政府为抓住东部产业转移这一重要历史机遇而作出的《决定》,高屋建瓴,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重点产业布局、园区建设、政策环境和组织领导作了具体全面阐述。据了解,这是我市第一次为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而做出的第一个具体而重要的《决定》。

  5月18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正式出台,这是我市在重要历史机遇面前的一项重要决定。

  这里所说的“机遇”,指的就是东部产业转移。在5月8日的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长张秀隆这样说起这一机遇:这两年沿海发达地区正推进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把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不少企业按规划迁出市区、迁向内地。与此同时,鉴于土地、环保、劳动力、能源紧张状况加剧,也使得企业“内迁”的内在动力日益高涨。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是一次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市委、市政府为抓住这一机遇而作出的《决定》,高屋建瓴,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重点产业布局、园区建设、政策环境和组织领导作了具体全面阐述。据了解,这是我市第一次为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而做出的第一个具体而重要《决定》。下面是对《决定》部分重点内容的解读。

    承接重点:立足做强七大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已基本形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食品饮料、橡胶制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七大支柱产业,我市的产业转移将立足于做强做大这七大支柱产业。

  立足于我市的产业现状,结合桂林旅游城市的特点,并充分考虑桂林在广西的产业定位和分工等因素,我市将要承接的重点产业锁定在下列方面: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制造业,以及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会展等产业及其它服务业。

  怎样才能把这些要承接的重点产业引到桂林来,《决定》提出了四条主要途径和方式: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和引进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市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我市资源加工型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构筑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

    合理布局:不同园区各有侧重

  根据我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要按照“开发西部、优化中部、提升东部、适度发展南北部”的思路,因地制宜,合理集中,集约发展,提高承接效率,形成我市西部工业经济带和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中部旅游商务经济带的基本布局。

  根据这一思路,作为承接产业转移主要载体的各大园区,在承接产业重点方面也各有侧重。其中,铁山园将重点承接和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环保型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总量扩张;秧塘园、苏桥园重点承接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配套承接物流、仓储、商贸等服务性产业;各县域工业集中区则重点承接和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商贸、仓储等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园区建设:六位一体全力推进

  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促进工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决定》提出,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高起点做好园区规划。在原有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市级铁山园、苏桥园和临桂秧塘园三个工业园区的近、中、远期规划,并确定各自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并以这三个园区为主战场,迅速扩充产业承载空间,推进园区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利用二年的时间,开展全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提高其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园区,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和本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园区建设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为切入点,“路、水、电、房、校、所”六位一体,齐头并进。二年内,力争有条件的县都有一个工业集中区,每个有条件的县区都要建成3-5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全市共新建10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承载200家以上企业入园。

    营造环境:九大措施全面覆盖

  如何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决定》提出了9项政策措施,全面覆盖从扶持政策、激励措施、劳动用工到社会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绕城高速、桂林至梧州连接广东、桂林至全州连接湖南的境内高速公路;积极配合推进湘桂铁路复线、南宁至桂林城际高速铁路和贵阳经桂林至广州的高速铁路等线路桂林段的建设;加快桂林西部骨干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尤其要加快临桂经苏桥工业园区至永福县城二级路、万福路接两江国际机场一级路和临桂至雁山新城区一级路的建设。

  政务环境  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机关行政效能。进一步健全政务服务中心,对产业转移项目依法依规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实行审批全程代理服务,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

  政策环境  积极实现与产业转移地经济规则的对接,凡是产业转移地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对应取消,产业转移地没有取消的适当精简;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

  财政扶持  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支持产业转移及项目建设的支撑体系;对鼓励类的转移项目贷款可以给予财政贴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转移项目,在税收、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减免政策的按规定办理。

  融资渠道  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拓宽融资领域;扩大财政担保资本金,市本级的担保机构资本金要达到1亿元以上,为产业转移项目融资提供周到有效服务。

  招商机制  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形成政府推动和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

  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共性科技服务平台,为产业转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服务。

  用工保障  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大军。各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要积极拓展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与用工企业建立“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关系。

  服务体系  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原则,整合现有社会服务资源,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