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篇之三
核心提示
桂林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广泛物色,又要精心挑选,不能不加甄别,不设门槛。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桂林经济发展需要和环保要求的,就要大胆引进。但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向桂林转移。
产业转移大潮浩浩荡荡,稍纵即逝。在时代赋予桂林的这一新机遇当中,桂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可持续发展,落实产业富民,同时用足、用好桂林的智力资源。
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控制“三高”产业
4月19日,在桂林将赴浙江开展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前夕,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汇报总结会,专门对3月下旬那次硕果累累的广东之行进行总结。
今后怎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承接什么样的产业,这是会议的重要议题。会议传达了重要信息——并不是什么项目都能转移到桂林。
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高雄明确表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广泛物色,又需要精心挑选,不能不加甄别,不设门槛。他强调,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桂林经济发展需要和环保要求的,就要大胆引进。但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向桂林转移。
随后,在5月下发的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当中,可持续发展原则被再次强调: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防止高污染、低效益和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的引进,确保产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强,百姓富
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推动城市发展、百姓富裕。
4月30日,市委中心组举行的专题学习会就指出,加快发展必须富民优先,而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经济发展上就是产业富民。
市委中心组认为,不论是发展工业、农业,还是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都要树立一种产业富民、富民优先的理念。产业做大了,就能延伸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扩大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总量,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老百姓就能在产业发展中长期得到实惠。
而承接产业转移,就是桂林一次把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机遇。
市委书记高雄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分析过:我市是后发展地区,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不强,财政蛋糕做不大,农民和城镇居民富不了。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的现实途径;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尽快壮大工业,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市长张秀隆也在此次全会上表示,桂林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适应,与发展第三产业相适应,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适应,与构建和谐发展的新桂林相适应。
“激活”智力资源
桂林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库存”有大量的智力资源,正等着被“激活”。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可以好好利用这些智力资源。
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高雄指出,要充分发挥桂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桂林还需要一个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好环境。此次全会上,高雄表示,要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促使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和培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各层次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