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风光旖旎,素有“花城”的美誉。近年来,广州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建设和节约并举,以发挥绿地生态功能为主、景观为辅的城市绿地建设方针,以节约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生态优先,优化配置
广州市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在白云山林分改造工程中,广州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广种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将原来的马尾松纯林逐步改造成植物种类丰富的混交林,加速了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的演替,大大提高了“广州市肺”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提高了风景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成为改造风景林地的一个范例。他们还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和改造。全市绿地建设应用的植物1007种中乔木就有399种。而以乔木为主的广州市公园绿地则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植物几乎没有休眠期,每月都要修剪一到两次,修剪费用占整个绿地管养费用的20%,使绿地管养费用居高不下。广州市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通过对各种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审批程序,加强了修剪植物使用的控制,少用甚至不用“球”和“篱”等修剪整形植物。据统计,以自然生长为主的绿地和修剪整形为主的绿地相比,每年每平方米至少可以节省修剪费用两元。
因地制宜,广泛使用乡土树种
建立种质资源圃,丰富种苗品种选择。广州市十分重视乡土植物,每年都有研究项目和科研经费用于乡土植物的引种筛选和推广应用。近三年共支持市一级园林科研项目51个、资助金额2275万元,涉及园林新品种、种质资源圃的建设、乡土树种、野生花卉等领域,三年来新引种、开发了乡土植物200多种。2002年以来,广州市全面推行公园的生态建设活动,其中特别强调乡土植物在公园的应用,要求公园的《生态完善建设详细规划文本》列出乡土植物的种类和覆盖率在规划前后的指标变化,在《广州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定标准》里面,把生物多样性和乡土植物作为主要评定标准之一,切切实实地把推广应用乡土植物的工作落实到广州市的每一片绿地。
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
广州市2002年成立了广州市园林基质厂,利用枯枝落叶等有机废弃物生产适合植物生长的、无毒的、质轻的营养基质。到目前为止,被该厂处理的园林废弃物已占全市的40%,生产的营养基质被大量应用到天桥、屋顶绿化和高速公路坡面绿化,不仅解决了园林树枝叶垃圾引起的环境问题,而且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园林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和营造节约型园林提供了一种实用可行的模式。
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市就开始了尝试在培养土配方中加入适量污泥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06年还开展了利用污泥及有机废弃物生产植物生长基质的研究和开发。从1999年开始利用废报纸、废纸箱和造纸厂的滤泥等有机废弃物做原料,研究出一套营养育苗纸盆生产工艺流程,筛选出适合不同育苗要求的7种配方纸盆的试验产品。这些产品在第六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荣获科技成果一等奖。
加强科技创新
为了解决桥梁绿化的灌溉问题,广州市试验推广了天桥自动灌溉技术,节水效果十分显著,采用自动喷淋和自动滴灌比人工灌溉分别节约了绿化用水26.1%和33.3%,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
广州市还筛选出适合天台绿化的优良草种——绿景天。这种植物具有抗热、耐寒、耐旱、耐瘠、节水、病虫害较少等优良特性,具有投资少、效果好、后续管理费用低等优点。据试验,绿景天的耗水量仅为结缕草的五分之一、夏威夷草的七分之一,每年每公顷天台绿地可节水万吨以上。2002年,广州市发明了“绿地铺装结构”新技术,采用架空通透式铺装取代了传统的封闭式铺装,应用于公园的休憩平台和游览园道,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城市公园的“人与树争地”的矛盾。2006年11月,广州市展开了透水性路面材料的应用研究,试验表明,每平方透水性路面材料每分钟可吸收水份270升,透水效果十分明显。
发展立体绿化
2002年9月,广州市出台了关于屋顶绿化发展的政策,要求新建建筑都必须进行屋顶的绿化美化,这使得广州成为首个推出屋顶绿化强制性政策的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保效益。近年来,广州市加大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墙体、屋顶和桥体进行绿化和美化,提高了绿视率。绿化的天桥成为花城一道道飞扬的彩带,受到了市民的高度赞扬。他们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和桥墩绿化起来,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艳丽的红花、紫花筋杜鹃等植物将天桥装扮得分外多彩,成为广州绿化的一大特色。林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