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市容环境既是城市的脸面,也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江苏省淮安市在改善居民生活小环境的同时,加大了对城市大环境的管理。“路边摊”现象一向是城市管理中的“痼疾”。淮安近些年在城市管理中探索出“亲情化”管理之路,以“疏”代“堵”走出了一条和谐新路。
淮安按照便民、利民、疏堵结合的原则,分类疏导、分级服务、定时经营的方式,合理规划设置摊点群。把流动摊点、沿街洗车点等进行相对集中,实行统一管理、保洁经营。
由政府牵头,先后在市区支干道和居民区等地段,建立了新民路、北京路、化工新村等多个小吃广场,对夜市大排挡饮食摊点,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制式餐车、统一布点设置、统一管理标识、统一经营时间,政府在允许摆摊设点的地区强化后勤服务。通过编制“门前三包”管理办法,让城市管理定人、定时、定地点、定责任、定奖惩。规定每一位城管人员都与相应的责任单位挂钩,实现城管人员与被管理者“一对一”模式。
穿梭于城市的小摊小贩,尽管为城市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但作为城市商业的“末梢神经”,他们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淮安市在城市管理中,一方面关注到小摊主们的生计,另一方面也关注到城市形象、市容市貌和交通安全。他们将城市执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认真把握处理好‘脸皮’与‘肚皮’、‘繁荣’与‘市容’、‘法律’与‘自律’三个关系,积极主动为市民搞好服务。”
为彻底改变城市摊点“脏、乱”的现象,淮安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放心早餐”工程。本着方便市民的原则,引进、扶持苏食集团在市区设立了280多个统一制式的“便民早餐车”。而这些早餐车的经营者都是下岗失业人员。每天一大早,市民张丽女士都会在小区的大门口买“放心早餐”,她说:“以前小区附近也有小吃店,但是对卫生不放心,现在这个‘放心早餐’就在家门口,跟以前一样方便,而且还是独立包装的,干净、卫生、品种又多,价格也不贵,贴心又方便。”
淮安分区域、分地段、定时段地设立一些不受费、不上税的跳蚤市场,10多个洗车超市,培育了五金市场、布匹市场、毛竹市场、花鸟市场等一大批新兴的专业市场。
他们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更新了市区原有的7000多辆破旧的人力三轮车,投入统一制式的新式三轮车,供下岗失业人员租用。统一制作了450辆便民修理车、水果车、修鞋车,免费发放给需要从业的人员。
此外,他们开展了人性化服务,免费赠送给下岗职工60多套统一制式的大排档亭棚,供他们从事夜市经营。定期组织下岗再就业人员进行体检,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技能的机会。冬季免费赠送衣服,夏季免费赠送遮阳伞、休息的板凳等。淮安市以这样的方法,对困难群体进行岗位救济,解决了近3000人的谋生问题。目前这些人员不但自己文明经营,还充当起了城市管理的义务宣传员。
淮安市通过媒体开展“我心中的城管”、“我为城市管理献一策”、“城管自愿者”等活动,引导市民参与管理、参与监督。以“温馨告知卡”提示违反管理规定的人,以“跟踪问效卡”了解提出的服务项目是否到位,通过“二卡”联动,把“人性化”管理理念传递给市民。同时也激励城管人员文明执法,热情服务,营造出双向互动的浓厚氛围。(淮城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