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的阐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市发展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基本利益,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当前,要紧密结合市情,从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努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倾心建设生态魅力名城。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名城
首先,要以正确的执政观指导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关注与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心工程”。第三,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按照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加快宜居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王三五河配套建设,巩固内河整治成果;继续推进沿江十里景观带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色覆盖率;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用活四河之水,分阶段推进城市周边山林绿化,建设三江地区人民的“后花园”。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及管网建设,优化市民安居环境。结合四丰山水库扩容,辟建储备水源,同时加大全市城市水网改造力度,扩大24小时供水覆盖面;加快年产1.6亿立方米煤气扩建项目进程,城市提高供气能力;做好新区热网铺设,扩大老区热网改造及集中并网覆盖;加大道路桥梁建设,重点搞好背街巷道建设;完善公交运营机制,提高运营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市民出行方面的需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生态魅力名城
一是要用长远战略眼光明确城市建设发展方向。要适应建设“一城三基地”的需要,适应20年、30年乃至更长远的需要,研究城市布局、城市规模,为子孙后代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二是坚持科学使用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是有限的,今后的发展要通盘考虑,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建立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促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发挥城市资源最大效益。
三是精心规划城市布局。要力求长远,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城市建设精心布局,使城市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今后的发展,要着眼整体,突出特色,实行城市各区域均衡协调组团式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各区域的功能,把大区域做大、做精,把小区域放大、做强,努力构建“活水绕城、沿江发展、两岸繁荣”城市发展新格局。
四是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要立足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快“一岛三山”总体开发建设步伐,提升城市景观效应,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小区、景点、公园。要加大三江湿地、原始红松林等生态资源的保护,规划松花江及城市四河,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对有益于城市长远发展、有益于生态平衡、有益于市民生活的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在保留城市与农村自然特征的同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的手段,多管齐下,多方并举,配套组织,整体推进。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突破城乡割裂发展的局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和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扶贫工作例会制、市级领导定点帮扶制等。
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加快农民梯度转移,让更多农民享受城市文明;编制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进程,全力推进村镇规划全覆盖;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新村镇规划中,注重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科学定向定位,构建生态庄园式、农村新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具有地方特色居住模式规划图,供农民选择使用。
三是着力提高村镇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旧村改造、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抓住道路硬化、排水、污水处理等薄弱环节,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庄功能。集中财力加快村村通公路建设,加快自来水普及、农村节能住宅新建和改建,着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围绕“三清、四改、四化”,集中开展村庄整治,整体改善村容村貌。(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市长 李海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