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创建促发展 实效聚民心



——江苏省淮安市“四城”同创侧记
2007/12/26 9:33:44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碧波荡漾的洪泽湖、奔腾的大运河、屹立的清江浦无不诉说着古楚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辉煌。  

  2002年,江苏省淮安市委、市政府基于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作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四城”同创,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淮安“四城”同创目标逐步实现:2005年,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2006年,荣获“江苏省园林城市”称号,并于今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技术考核验收;2006年12月,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技术评估;2007年5月,被国家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一个充满魅力、拥有活力、彰显实力的新淮安崛起于江苏大地。  

  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他们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效管理,全民动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他们突出重点,全面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主要开展集中治脏,强化城区垃圾管理,搞好道路清扫保洁;着力治乱,整顿乱搭乱建、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一大批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顽症得到根除,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强化管理,逐步提高行业卫生管理水平。开创性地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加强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坚持“重心下移,以块为主”的原则,以“以奖代补”的方法大力开展卫生社区(村)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街道办、居委会的积极性,并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进行大力整治,整体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淮安实际情况,按照分布均匀,城外大幅增绿,城内拆迁还绿、见缝插绿的原则,淮安不断加快绿化建设步伐,实施“城在林中建、人在园中游、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的绿水城市特色,并走出了一条生态型、节约型和自然型的创建之路。  

  他们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淮安市异地绿化补偿缴纳办法、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修订完善城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同时健全城市绿化监督检查制度,加大督察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与管理,做到绿化一片、保护一片、巩固一片。各级政府采用多元化投资机制,运用市场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出政府引导、政府扶持、全民参与的绿化事业发展之路。他们深化园林绿化行业体制改革,理顺绿化管养管理关系,同时立足长效管护,不断巩固绿化成果,实行专群结合、建管并举,加强城市绿化的成果保护。  

  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中,淮安市主要围绕“水、气、声、渣”的治理目标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绿色社区的建设目标,加大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一是碧水工程。开展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等工作。二是蓝天工程。开展锅炉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二次扬尘污染控制等工作。三是宁静工程。开展禁鸣、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等工作。四是资源化工程。开展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先后建成王元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五是生态工程。主要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结合各县(区)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不同等级和规模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区和湿地保护区。六是绿色文明社区工程。积极开展绿色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体现社区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小区环境的优化、美化、绿化、亮化,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积极创建新“四城”  

  2004年,淮安市又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建设健康城市等创建新“四城”的目标,这是在实现老“四城”创建目标的基础上系统化、高水平、综合性的创建。目前,新“四城”创建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市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已经编制和落实生态县(区)建设规划;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创建工作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和行动计划,创建工作逐年稳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重点开展了健康单位、健康家庭试点活动,建立健全健康城市评估体系。  

  随着创建“四城”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个更加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投资和发展环境展示在人们面前。淮安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城市更美了,和谐社会的氛围更浓了,正逐步成为极具吸引力、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地方。杨斌 曾宪振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