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建在垃圾山上的绿色家园



——记北京市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北神树卫生填埋场
2008/2/2 10:33:55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地面干净清爽、绿植丰富、树木参天;天空中飞鸟盘旋、鸟鸣不绝;院中的水面上竟然有灰天鹅在悠然“漫步”!  

  这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北神树卫生填埋场见到的场景。其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彻底颠覆了传统垃圾填埋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而领先的技术、规范化的管理,使其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卫生填埋场之一。不久前,该填埋场被建设部授予“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一级填埋场”的称号,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填埋场。这个填埋场特殊在哪里?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举措呢?  

  日前,记者就此走访了这个位于亦庄开发区内的填埋场。  

  特殊的员工之家  

  在副场长张岩峰的带领下,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完整地呈现在记者面前。全场共占地32.5公顷,由生活区、填埋区、工业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生活区主要是工作人员办公、生活、休息的场所。为了丰富职工的生活,生活区内还修建了健身馆,设立了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等。工业区主要是进行各种技术处理的区域,还修建了生态景观池,养了灰天鹅和多种鱼类,开辟了种苗实验地,种植了不同的草种和植物。填埋区是场区的主要部分,是填埋垃圾的场所,却被覆盖上了厚厚的草皮和各种绿色植物,成为一个绿色的小山包。一条平整光洁的沥青路顺坡蜿蜒而上,造型简洁大方的路灯均匀分布其间。山坡上的绿色植物依据不同主题被精心修剪出不同的图案,如“运动”、“音符”等,空中不时有鸟群飞过,鸣叫不绝。  

  张岩峰介绍说,现在场区用水、用电都能够自给自足。到了春夏时节,工作人员还会在垃圾山上种植瓜果蔬菜,收获的果实不仅能满足职工的生活所需,还能用来喂鱼、养鹅。  

  这里,有山有水,有瓜果有植物,可工作可休憩。但是,记者身在垃圾填埋场,却没有看到垃圾。  

  垃圾到底哪里去了  

  面对记者的疑惑,张岩峰介绍说:“垃圾不是不见了,而是被再利用了。”“运来的垃圾进行了填埋,经过多层填埋后形成了垃圾山。我们对垃圾山进行了生态覆盖,种上了各种草皮和植被,还引入了景观学的知识进行造型和美化,并沿山坡修建了柏油路,攻克技术难关接通了路灯,彻底改变了传统垃圾山脏、乱、差的形象。”  

  据了解,他们自主开发研究出了一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气生态联动处理系统,对垃圾山产生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垃圾山的填埋废气通过管网进行收集,用来发电,电能供给渗沥液处理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渗沥液经过纳滤、超滤、浓缩蒸发等设备综合处理后,能够达到北京市二级排放水标准和农田灌溉水标准,可以用来绿化、养鱼、道路冲刷、降尘、洗车等。其余电能还能作为场区集中供暖、照明等日常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形成了一条资源利用的循环链。  

  垃圾山经特殊处理,绿化后还能作为公园。经过一定年限后,垃圾山实现了生态恢复,就能回到自然的资源体系中,可以当作一般土地进行使用了,这也解决了填埋处理中土地资源被占用的问题。  

  张岩峰说,整个填埋过程不仅做到了垃圾的卫生填埋,还实现了垃圾、水、土地的资源恢复和循环利用。现在的北神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卫生填埋场,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生态型的填埋场。目前,北神树卫生填埋场日处理垃圾1700余吨,日发电量达到1.2万度,完全实现了水电的自给自足。  

  据介绍,按照规划,垃圾场将在达到463万立方米的总有效填埋容量后进行封场,封场后将在现有基础上建成一个体育休闲生态公园,修建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咖啡吧、滑草场等,并将成为北京市的科普环保教育基地。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场长陈鹏说:“业内人士常说,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实际上,所有的垃圾都可以成为资源,主要是看我们如何利用。”  

  陈鹏认为,只有理念创新,才能实现方法创新。由最初的普通填埋到卫生填埋、生态填埋再到后期长远利用的考虑,就是北神树填埋场理念创新的充分体现。垃圾填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还要考虑到长期的影响,特别是探索垃圾在利用过程中的最终消除途径;不仅要解决市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还要利用垃圾为城市居民创造绿地、公园,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北神树填埋场通过积极探索、勇敢实践,取得了长足发展。北神树是北京市最早一批兴建的填埋场之一,完全没有经验可借鉴,每走一步都只能通过反复摸索、论证,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北神树填埋场自1997年投入运行以来,对现有工艺不断进行改造,创造了许多领先于国内同行的第一:第一个研发集成填埋场智能监控系统,第一个提出生态填埋的环保理念并付诸实施,第一个在垃圾山上修建柏油路,第一个把水电设施建在填埋堆体上……北神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填埋处理新路。  

  垃圾处理场不仅要在技术上创新,还要在经营模式上积极探索。北神树填埋场最初是由德国政府捐款购买部分设备、北京市政府投资配套建成的。10多年来,北神树填埋场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  

  陈鹏认为,垃圾填埋场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垃圾处理是一项净化环境、美化生活的工作,一定要避免在工作中造成再次污染。他举了一个“黑白交换区”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在北神树填埋场,垃圾山上的作业车被称为“黑车”,在市区和场区来回的运输车被称为“白车”。“白车”由于主要在市区公路活动,为了保证市容市貌,必须保持干净、不渗漏、不能对城市路面有任何污染。为此,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在半山腰专门开辟了一个“黑白交换区”。“白车”将垃圾集装箱运送至此,不再前行,而由“黑车”运至作业区。这就保证了“白车”干干净净上路。  

  最后,陈鹏呼吁,要充分认识到垃圾的价值,在全社会推广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理念。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是人类活动不可避免的产物,只有正确认识垃圾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垃圾能够循环利用,才能建设更美好的绿色家园!本报实习记者 付灿华 金真 通讯员 王东坡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