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桂林银海纺织集团公司职工唐先生在外出登山游玩时,在桂林近郊的群山之中意外发现几段城墙残垣。城墙所处地势险峻且隐蔽,四周杂草丛生。唐先生再往绵延的山上继续走,竟然连续发现多处城墙。究竟这些城墙是谁修建的?是何时的建筑?唐先生拨通本报热线,希望记者能够帮助揭开这段城墙背后的历史和秘密。
<script src="http://www.gxnews.com.cn/common/dttpklist.php?id=1976">
群山之中隐蔽的城墙
5月8日,在唐先生的带领下,记者驱车来到竹江路旁的柘木镇敢兴村。此处群山连绵,山岭一个连着一个。拨开重重的荆棘,沿着陡峭的山路艰难前行了半个多小时,记者一直都没有看到唐先生所说的“就在前面一点”的城墙。但当我们到达两个山岭之间的山坳时,弯过几棵大树浓密的枝叶,刚一抬头,一段青石城墙突然出现在眼前。城墙高约3米,长约200米,依山而建,正好把两个相邻的山岭相连起来。墙体均用青石块砌成,青石与桂林王城城砖大小相仿,但石块的外表比较新,没有附生的青苔等物。在城墙的中间有一狭小的拱状城门,大约可容两个人并排而过,城门底部还堆积有一米高左右的散乱石块,过往的人必须小心的攀爬而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在城门的门头上模糊可见“福履门”三个大字(其中的履字无法确定)。给我们带路的一当地村民说,城墙修建得非常隐蔽,站在山下或是在对面的山岭之上,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它,只有走到跟前才能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而像这样取得“地利之合”的城墙,在这连绵的山上至少有四处之多。
城墙圈出“独立王国”
我们走进城门,在拐了一个小弯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约2000平方米的空旷地让人眼睛一亮。作为三个山岭环抱的腹地,这里空气清新、地势平坦,空旷地上杂草丛生,还有几棵野果树。记者在这里来回行走了几遍,仔细寻找,却没有发现任何建筑物的痕迹。据唐先生说,当时他们在登山游玩时曾走到另一个山头,在那里,他也看到一些残垣,像是建筑物的遗迹。在唐先生和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走到腹地的另一头。同样是两个山岭的交接处,在这里还有另一段城墙。这段城墙的结构和用料和我们见到的前一段城墙相同。不同的是,这段城墙已不再完整,一些石块已经坍塌,城墙上还长有两棵灌木。据唐先生所说,其它几段城墙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他们和四周的群山相依相连,共同圈出了这块“独立王国”。
敢兴村里的传说
这段城墙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建?城墙内究竟曾经居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故事?记者随即展开调查。居住在山下敢兴村的一位75岁的老村民熊建孜告诉记者,他在山下居住了几十年,村里人都把这山叫做“长山”,山上的城墙在他太爷爷的时候就有了。关于城墙,村里流传着很多的传说。据说这城墙是石达开所修建,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石达开带着自己的余部和大量的珠宝回到桂北,见敢兴村这里群山延绵,是藏兵驻军的好地方,就选择了这易守难攻的山坳安营扎寨,他修建了抵抗外敌的城墙,还把自己的珠宝放在附近一座山的山洞中。石达开离开广西时,由于怕行军不便携带,他还将珠宝埋在了洞中以作为自己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资金。随着时间的流转,石达开再也无法回到桂林,山上的珠宝也就成了一个重重掩盖的谜。
不过村里的年轻人则有自己看法,他们觉得山上的城墙内更像是《乌龙山剿匪记》里钻山豹之类的人出没的地方。当然,这样的说法仅仅是传说和村民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实际的证明。
文物部门:择日实地勘察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又来到了桂林文物工作队,想要了解一下桂林考古史上是否有对敢兴村“福履门”那段城墙的记载。文物队的刘队长在认真听取了记者的描述后表示说,由于城墙所处的位置是桂林的远郊,对那一片的考古调查还没有大面积地展开过,所以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刘队长还向记者透露了这样的讯息:太平天国走向衰败后,石达开确实返回过桂林,而且走的是比较偏僻的路线,驻兵也选在很隐蔽的地方。桂林是山区,并不排除他会选“长山”那样的地方安营扎寨的可能。但是,一切都得以事实说话,文物队将会在近日派出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勘察,相信到时会真相大白。
相关资料:关于石达开在桂林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6月,翼王石达开因受天王洪秀全疑忌,安、福二王排挤,被迫离开天京(今南京),率10万精锐部队回师广西,从而造成太平天国严重分裂。他打算回到他的老家贵县(今贵港),回到他的父老乡亲中去。1859年7月,石达开攻占灵川县城后(今灵川县三街镇),继续向桂林挺进,不料在甘棠渡(今灵川县城)遭到清总兵翟国彦重兵镇压,太平军1万余人血染甘棠江。石达开走投无路,只好退守到长蛇岭,并希望以此为据点攻克桂林。但清军抵抗顽强,石达开久战不下,万念俱灰,最后只得放弃回故土的打算,挥师往龙胜方向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