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十大机制提升江阴城市建设水平


2008/5/14 9:43:34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围绕建设“幸福江阴”目标,积极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手段集聚城市资源、发挥城市功能、提供公共产品、创新城市管理、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用“十大机制”,有效推进了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  

  政府项目代建制强化管理增水平  

  江阴市政府性投资项目代建于2006年4月30日实施以来,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监管队伍。他们实施工程建设全程化管理,先后制定了《江阴市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江阴市政府性投资代建项目管理细则》、《工程质量签证制度》等,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实行专业化管理,落实全过程控制,完成了十多项代建项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水平。  

  项目资金预算制确保平衡增效益  

  江阴市要求,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重大、重点项目需报市委和人大批准。年度建设资金总预算一经下达,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从项目源头上确保总量平衡、收支平衡。加强建设项目概算审核,控制建设总规模;加强建设项目跟踪审核,严格执行概算;加强建设项目结算审核,规范施工单位行为。严格规范建设单位在工程费用中的列支项目,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平衡资金,增加效益。  

  拆迁属地负责制以人为本增稳定  

  自2006年开始推行拆迁工作属地负责制以来,该市有力地调动了村镇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的积极性。他们坚持依法拆迁、以人为本、补偿到位、宣传教育、确保稳定的原则,既有效地推进了拆迁进程,又较好地保持了社会稳定,为城市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基础。该市先后完成了花山路等一批市政重点工程拆迁,两来年城区累计完成拆迁200多万平方米。  

  组团开发公司制市场运作增活力  

  按照城市规划“一中心四片区”的构架,江阴市实行组团式开发、公司化运作,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建设增添活力,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方面,加强项目监管,在管理水平上实现了突破。各相关部门在项目报批、建设、监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管理,保证了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构建招商平台,在引资借力上实现了突破。以五大公司作为招商平台,以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公共资源。  

  审计监察全程制主动出击增效率  

  江阴市创新审计模式,成立了江阴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心,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同时强化对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形成有制可依、按制监督、违制必究的工作模式,变被动监管为主动跟踪,提高了政府投资效率。  

  建设资金多元制扩大融资增空间  

  江阴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城市建设项目上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由单一到多元、资金渠道由封闭到开放、投资管理由直接到间接的转变,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整合激活存量资产,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逐步实现了建设资金多元化。  

  城市管理经营制共建共享增形象  

  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包办,市场经济的问题坚决用市场的规律来解决。江阴市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市场运作为主体,在多渠道筹资上实现创新。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充分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城市建设管理领域。以全民参与为主力,在人人有责、共建共享上做文章。近年来,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完成了城区主干街道和主要建筑物的亮化。自2001年起,江阴城区在周边城市中率先将所有公共绿地养管推向市场,以公开招投标形式由专业绿化公司负责养护,通过全社会共建共享,提升了城市形象。  

  环境保护责任制多措并举增动力  

  江阴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环境保护坚持“四个为主”: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执法主力、全民主动,做到经费再紧环境保护经费不少,编制再少环境保护人员不少,措施再多环境保护措施不厌多。  

  近年来,江阴每年投入环境建设10多亿元,每年新增财力20%%用于环境建设,确保到2010年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3%%。在2005年成立镇级环境保护管理所的基础上,今年实现行政村环境保护办公室全覆盖,把监管的重心和关口进一步前移。通过建管网、截污水、治河道、清垃圾、搞绿化、关“五小”、快提标、强监管,多措并举推进环境保护。全市建设污水处理厂38个,铺设污水管道1000公里,关停“五小”企业299家,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脱硫除尘改造,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全面实行企业治污信息发布制度。  

  近3年来,江阴每年新增绿化达到4亿亩,200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住房保障统筹制弱势群体增保障  

  近年来,江阴市始终把老百姓安居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推行廉租住房保障、实施老小区改造和平改坡工程、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等措施统筹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切实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2006年出台了《江阴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保障对象覆盖到全市各镇。到2008年3月,对101户家庭给予廉租住房保障。近两年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23.68万平方米,较好地解决了一批低收入群体住房。  

  城市改造包干制上下联动增环境  

  为加快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江阴市坚持“规划先行、封闭运作、让利于民、上下联动、自求平衡”的原则,发挥街道和社会力量,加快城中村改造,2008年实施改造项目5个,规划用地面积16.99万平方米,拆迁面积8.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1.94万平方米。 蒋万春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