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甘肃省金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纪实


2008/5/14 11:40:58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40多年前,随着金川镍矿的发现和开发,深藏戈壁滩的她名扬海内外。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此设市,城市建设就此拉开大幕。

  这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两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这就是甘肃省金昌市。如今,她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安定有序的和谐城市,一步步向全国文明城市奋进。

  内强素质,外美市容,让道德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

  去年6月,出租车司机魏玲拾到乘客遗失在车内的皮包,里面装有笔记本电脑、上万元现金和三张银行卡等贵重物品,魏玲主动把皮包归还给失主,不仅成为全市出租车司机学习的榜样,也把一种道德的力量传递给了每一个市民。

  金昌市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列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首要工程,坚持不懈地在城市居民中开展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市民的教育,在家庭中开展以尊老爱幼为核心的家庭美德教育,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以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城区实施“文明习惯养成行动”、“金昌文明从我做起,我为金昌增添魅力”等主题实践活动,各企业和窗口服务行业深入开展“我与企业同进步”、“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近两年来,全市共举办市民培训班150多场,受培训2.7万人次。

  龙津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潘秀玲带领社区一班人,广泛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积极开展“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建繁荣、共创文明”活动。她带领居委会办起全市第一所社区文明市民学校,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礼貌、礼仪、礼节“三礼”等教育,引导居民从点点滴滴做起,提高自身素质。3年来,他们办班30多期,参加学习培训的市民达6000人次,被誉为“文明市民的摇篮”。

  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文明素质得到了提升;一些过去很难办的事,现在办起来,却很少遇到阻力。针对占道经营屡禁不止、小广告随处可见、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金昌市大力开展了为城市“洗脸”、疏通“肠梗塞”、“除瘤”、“清淤”等活动。目前,大部分主街道已清理结束;市区主要街道规划了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停放线,城管监察队员、协管员每天巡查。如今,在路上,遵守交通规则的多了;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多了;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少了……

  以往每逢清明等传统节日,随处焚烧纸钱、抛撒祭品的现象令人头疼。现在,有关部门划定了专门祭祀区域,设置了200多个祭祀容器,文明祭祀成了习惯。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把金昌市民的心聚拢在一起,广大市民在创建活动中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文明之花在金昌大地竞相绽放。

  政府引导,全民参与,让市民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

  去年7月,“节水型城市建设”文艺演出在人民文化广场举办,40多天大规模的演出结束后,偌大的广场竟未损失一草一木。

  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金昌市注重引导群众唱主角,让市民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

  2004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广泛开展“我爱我家,绿化家园”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热烈响应。市领导来到社区,与居民一起挥锹动镐挖树坑,植树浇水。短短一个多月时间,8个社区居民植树2920株,所植树木被2300多户居民全部认养,认养树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金汇里社区以市民学校为依托,面向辖区群众大力开展以“三德”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市民文明教育活动,使辖区群众的文明意识、公德意识和荣辱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自年初至今,共开展市民文明宣传活动2次,举办市民文明培训班4期,培训群众600余人次。

  近年来,金昌市以社区文明市民学校、老年大学为阵地,经常性开展文明素质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迄今累计培训市民27000人次。社区还开展了创建“文明楼院”及“文明楼栋”活动,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中来。各个社区还普遍利用宣传黑板设立专栏,进行温馨提示,劝导市民摒弃不良陋习和不道德行为;社区还经常开展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检查,并对违反有关公约者进行通报,这种自我监督约束,同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热情,点燃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燎原之火,金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共享中共建,在播种文明中收获和谐,镍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构建和谐,服务民生,让群众分享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

  曾任金昌市市长、现任市委书记的郑玉生多次重申,要“让群众在创建活动中享受到创建实惠”,创建不是以获得奖牌为终点和目的,而是以创建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弹奏和谐社会的乐章,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创建成果,更多地享受到创建实惠。

  创建活动中,政府部门将一个大垃圾场改造成了一个花园式休闲广场,修建了假山、喷泉,布置了花廊,安放了健身器械、石桌、树凳等 ,并在周围建起了漂亮的安置房提供给城市低保家庭入住,让低保家庭也享受到了优美的人居环境。

  在金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马路的人行道上,新铺设的盲道为盲人出行提供了方便;新建的公厕增设了无障碍通道,专门设置了残疾人坐便器;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援助、残疾人安置、五保户供养、老年人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等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为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构筑起了一道道可靠的“安全防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金昌市还采取地级领导和市直各单位、万名党员下乡帮扶、包片、挂职等形式,着力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向农村延伸。2007年,市里进一步加大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从新增财力中拿出1.64亿元,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

  金昌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作为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在经济建设、项目引进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2007年,市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在“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金昌在全国28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五十九位,在西北5省区城市中名列第六位,在甘肃省名列第二位。

  精神文明建设优化了环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齐飞,物质与精神文明同进。2007年,金昌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2亿元,人均达到6011美元,同比增长16.2%,经济总量从2006年的全省第七位跃居第二位;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50亿元和8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60元和4671元。

  “昨夜春风才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镍都人正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鼓点,迈上新的征程。 (李战吉)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