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冲、金坡、镇安是三个在地理位置上毫不相关的农村,一个在藤县,一个在岑溪,一个在蝶山区。不过,去过这三个村的人都会发现,它们有着诸多共同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比以往更多的收入,群众的腰包都在近两年鼓了起来,村子里有不少漂亮的楼房,村里的卫生环境都搞得很好……他们都是靠着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致富的。
“这种让人看了眼热的景象,全都是在近几年来实施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这项致富工程的功劳。”藤县濛江镇翰冲村一位姓程的农民说。该村第一座沼气池建成后,带动了一股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热潮的兴起,如今全村90%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沼气池,有的还建有两三座。同时,全村又以沼气为纽带,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多环生态农业模式,建成了一个生产、生态双赢的生态家园,使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较之周边村高出一成左右。
发展生态农业是梧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既定战略,从2000年开始,梧州市就不遗余力地大范围推广以沼气池综合利用为支撑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创建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生态农业示范点、生态农业示范村。目前,全市的生态农业示范点、示范村数目已近百个,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苍梧县沙头镇的一片枝头挂满了果子的荔枝果园里,一位果农说,如果不是采用生态农业模式进行生产,使土壤肥力得以改善,而是单纯地施用化肥,即使荔枝树多挂果,果味也不会那么鲜美,上市后价钱自然地不会太高。这位果农表示,采用生态模式种植的荔枝,市场价格要比普通的高出近20%。
而今,在生态农业得到成功推广下,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生产效益,已逐渐成为梧州市农村群众的共识,并产生明显效果。长洲区倒水镇的一些农村从两年前开始推行“沼菜合一”的生态种植模式,豆角、苦瓜、丝瓜、蕹菜、茄子等用沼液作肥料种植的蔬菜畅销梧州市场。当地菜农说:“过去哪有这种美事,一担菜挑到市场上一天也不见得能卖完。现在使用沼液、沼渣等生态有机肥,蔬菜品质提高,上市后价钱好卖得快,收益也因此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