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玉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年年都有新变化。但从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看,玉林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在建设和管理中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相当重要的是旧城改造问题。为了使广大市民了解旧城改造的决策、规划、远景、目标意义和建设进度等,积极配合旧城改造项目的运作,即日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
提高城市品位
通过反复研究和筛选,市政府确定了今后5年玉林城区的9 个旧城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的立项、规划、征地和拆迁等各项工作正在陆续展开,预计很快进入大拆迁大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后,玉林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城区面积由原来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约40平方公里,数量上翻了两番,城区人口也翻了一番,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也应该看到,玉林城区离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城区公园绿地不足。目前城区人口将近40万,但城区内只有一个公园,人均公共绿地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五分之一。二是旧城区交通设施落后。像玉州路、解放路、水电巷等地段,人流、车流密集,交通拥挤,多数地段无法进入消防车,缺乏停车场所。三是旧城区居住环境差。旧城区“一线天”、“握手楼”比比皆是,有的住宅、厂房甚至仓库连为一体。许多街区内部仍是村落模式,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建筑物简陋陈旧、质量低劣,间距不足,采光、通风相当差,有些地段污水横流,垃圾四处堆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以及居民的身心健康。特别是一些“城中村”,民房古老破旧,道路弯曲狭窄,排污不畅,臭气漫天,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存在严重火灾和危房隐患,治安管理、卫生条件和环境质量都有待改进。四是城市景观差。旧城区内房屋破破烂烂,房屋高低不齐,没有绿地,没有活动场所和适宜休闲空间。
市委、市政府为了给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出了“将玉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其目的是完善旧城区的功能,提高玉林城市品位,具体来说就是:要理顺旧城区的交通状况,彻底改变旧城区交通不畅、停车场不足的局面;增加休闲绿地,在旧城区开辟休闲广场;完善排水、环卫等设施,改善旧城区的居住环境。我市掀起的新一轮旧城改造热潮,实际上是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进行的一次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更新的构建,不仅将解决好城区中大量的物质性老化问题,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且通过旧城改造将不断地调整、完善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搞好旧城改造不但能使玉林城区“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而且将会促进玉林的生产力发展。从发展上看,21世纪,城市已成为一定区域经济增长、贸易集散、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城市只有通过对旧城的道路交通、通讯服务、能源供给以及城市环境的更新改造,才能适应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从经济角度考虑,旧城改造工程拆迁建设,可以带动建筑业、建材业、服务业,刺激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消费。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城市产业结构正从“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转换,而作为城市中心区的旧城区已成为第三产业最为集中的黄金地段,往往被视作建立中央商务区的首选之地,因而对旧城区的改造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另外,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剧增,也就要求城市要进一步改善结构,扩展空间,扩充容量,提高人口的承载和集聚能力。
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出,玉林目前进行新一轮旧城改造,无论在城市规划、推进城镇化、启动房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还是在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旧城改造,能使全市上下形成现代城市意识,树立现代城市观念,培养现代城市观念,培养现代城市素质,为玉林提高城市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