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那良镇做活新农村建设“四篇文章”


2008/8/18 15:45:00   来源:防城港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作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镇,防城区那良镇以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做活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和谐和品牌创新四篇文章,推动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据统计,该镇今年1~6月完成农业总产值11960万元,同比增长12 .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同比增长11.6%。  

    ——抓住经济发展这个根本,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以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形式,在大河、那务等村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在范河、里火等村大力发展以柑桔产业,依托沿边秀丽风光,形成集生态果树、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特色产业。二是发展劳务经济。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第二经济”来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实行订单培训,在深圳、广州等农民工输出集中地设立劳务服务站,对农民工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今年以来共培训农民工近400人,转移就业率达85%以上。组织农民参与对外边贸点的劳务服务,每天参与边贸服务的农民达600多人。以上两项促进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多元。三是发展合作组织。通过发展肉桂八角协会、农民养猪协会、果蔬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200多元。  

    ——围绕基础先行这个重点,着力改善农村生存和发展环境。今年上半年,该镇按照“路通、山绿、村兴、民富”的要求,把加快示范村建设和进村道路建设、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生态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共计投入530多万元,重点抓好边境0--3公里村级道路建设、村镇供水设施建设,整治病险电站水库,切实解决边境群众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不断改善边民生存和发展环境。  

    ——构建和谐那良这个核心,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安宁团结。一是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该镇探索建立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农民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组建新农村建设专门工作队,初步形成以镇级领导干部挂帅、专门力量督办、镇直站所包点、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局面,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狠抓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今年共计投入近20万元新建、维修农村学校校舍,保证农村子女充分入学。扎实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2200多名农村困难群众生产有发展、生活有保障、逐步能脱贫、增收有门路。三是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开放、实干创新”的那良人文精神,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屯)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奠定了和谐新农村的人文基础。  

    ——创新民族特色这个品牌,展现边境民族地区新农村靓丽风貌。一是科学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带动。通过抓好“四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六通”(通电、通路、通自来水、通电视、通电话、通沼气)工程,达到“八有”(有科学的新村建设规划、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增收致富的技能、符合规划造型美观经济实用的住宅、作风民主群众公认的村级班子、建设新村貌培育新风尚的村规民约、村级活动阵地、村级卫生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像高林瑶族新村等村寨型、沿边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并确立了大河村等3个示范推进村建设。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民族特色。依托毗邻沿边公路和资源、生态诸多优势,以发展果蔬和农家乐、农家游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强对瑶族原始院落的保护,积极开展大板瑶服饰、阿波节等民族特色和传统品牌。三是建立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该镇通过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变“用钱养人”为“用钱办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以将闲置土地租赁给大户搞产业化经营等方式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生产。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了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邓永忠 何水源)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