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后的小街小巷 7月30日,经过20天的紧张施工,江南区淡村路二里二巷、三里一巷改造工程顺利竣工,这标志着江南区64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江南区由此成为南宁市今年最先完成小街小巷改造项目的城区。
群众是工程的“话事者”
在采访江南区小街小巷改造工程的过程中,记者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感觉我们真真正正是工程的主人”。让群众成为“话事者”,这正是江南区小街小巷改造工程的独到之处。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江南区今年要完成60条小街小巷的改造。今年2月底,市委、市政府的计划刚出台,江南区党委、政府立即组织人员编制小街小巷改造计划调查表,发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收集百姓意见。
收集好群众意见后,江南区建设局立即组织人员对意见进行梳理和归纳,然后派专人对市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小街小巷进行实地调查——看该道路是否处于市民集中居住的地方,群众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路面的状况如何,改造的可行性如何等等。经过反复的调查论证,到3月中旬,江南区党委、政府将平西路等60条小街小巷确定为改造对象。
然而,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开工以后,一些市民仍然把意见反馈到江南区建设局,反映一些迫切需要维修改造的道路。如淡村路二里二巷,由于地势低,加之排水不好,经常“污水外溢,雨天内涝”,居民反映很强烈。江南区建设局现场调查后报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把这条路纳入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就这样,在听取群众意见之后,江南区最终把小街小巷改造任务从60条增加到64条。
人性化关怀贯穿始终
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往往时间短任务重,这就要求大多数施工要日夜兼程。江南区小街小巷施工在赶进度的同时,人性化关怀却贯穿始终。
高考、中考期间,为不影响考生休息,指挥部要求各施工单位停止夜间作业;道路改造需要临时封路时,施工队必须提前提醒周边的居民或周边经常要搬运或卸货的车辆,尽量避免他们出现“进退两难”的状况;在平常的夜间施工,施工队被要求把噪声尽量降到最小,尽量不影响居民休息……一切的一切,不能把便民工程变成扰民工程。
不但如此,工程修到淡村路二里二巷时,应当地居民要求,江南区建设局还突破工程原定方案,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长约80米的新排水管道,同时将原定的改造线路向前延伸了80米,使居民从此不必担心雨天回家必须“趟大江、过大河”。
小街小巷工程的便民性质,再加上建设方的人性化施工,让工程施工造成的不便得到居民的充分理解。家住淡村路北一里一巷的尹兴富老伯告诉记者:“刚开始还不知道为什么要挖路,搞得很不好走,还蛮有意见的。”原来,淡村路北一里一巷刚开始动工改造时,到处泥泞,砂石等建筑材料到处堆放,使得尹老伯回家时经常双脚沾满泥水。为此,他还向施工队发过牢骚。“后来知道这是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是为了能让我们走更好的路,也就理解了。”
正是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江南区的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工程满意率超过95%
完成原定的60条小街小巷改造后,江南区建设局曾于7月中旬对所改造街道的沿路居民发放《小街小巷改造民意调查表》,从小街小巷工程的质量、外观等方面收集群众意见。从回收上来的近200张调查表看,95%以上的居民对改造后的道路表示满意。剩下不到5%的居民表示一般,原因是自家地势低而感到排水问题处理得不好,或者认为路与路的连接处没有处理好。
家住平西路三支路的梁玉萍阿姨对门前经过改造后的新路表示很满意,她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刮风起土,下雨踩泥。现在又干净又平整,走起来舒服很多。”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改造后的小街小巷焕然一新:以往凹凸不平、晴天尘土雨天泥泞的泥路,现在铺上了沥青或者水泥,坚实平整干净;以往狭窄难行的小巷,现在拓宽变大,连汽车都开得进去……路好了,人们心情也不错——以往没事很少走出家门的人们,现在经常在傍晚时分三五成群地坐在新路边,戏耍闲聊……
据悉,今年的64条小街小巷改造完成后,江南区将有6个村委会、15个社区受益,给周边约10万群众带来方便。 |